1.订婚礼仪
订婚是无论古今、中外都比较重要的一项婚姻礼仪。在中国古代,因其重要,又有大定、小定之分。订婚以后,实际上即等于婚姻关系的基本确立,如果其后某一方单方面地解除这种约定,就要担负一定的责任,甚至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旧时的订婚有一大套的礼仪,现代的订婚仪式比较简单。一般来说,也不外是男女双方作一般的约定或法律性的约定,告知父母以及亲友,施行一些志庆意义的活动。
订婚的实质即是一种婚姻的约定,所以约定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这种约定在现代社会有非法律性的和法律性的。
非法律性的约定是订婚都要有的。在当事人两心相许、决定走向婚姻的时候,这种约定就已经存在,订婚只不过是通过礼仪将其社会化。首先,当事人双方的父母要见见面。牵线人当然是他们的儿女。一般应该是男方的父母去看望女方的父母,表示自己对儿子和对方女儿的婚姻很高兴、很满意,并希望早日完婚等等。前去的时候,携带必要的礼品当然是必要的。至于带些什么,某些地区可能有其地方性的讲究,但并无规定或俗成的标准。女方父母也应该表示同样的意见,并且周到地对待未来的亲家。非法律性的约定虽说没有法律效力,但因为其具有约定俗成的社会性,其作用力是显而易见的。
法律性的约定,在现代来说就是进行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严格说来,此时婚姻已经完全成立,当事人已经具备了法律赋予的权力,也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但从礼仪上来说,人们都认为结婚典礼才是婚姻的完成。实际上,现代社会的许多人就是把登记结婚和旧时的定婚同等看待的。
婚姻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情,而且具有相当的社会性。因此,宣告订婚也就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一程序,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比如电话通告、信函通告、宴会宣布乃至登报宣布。不过,我国风俗并不十分重视这一点,平民百姓间更是如此。因此,也有秘而不宣的。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并无一定的规则。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丰富,类似于西方的礼仪是会逐渐普遍起来的。
关于两方的宣布订婚,有非正式和正式两种。非正式的订婚是在宴会或登报宣布订婚之前,未婚夫妻给至友亲朋写信或打电话,告知订婚之事。正式宣布订婚在订婚宴会上,或者登报公开宣布。这项责任由女方的父母承担。
在中国,西方式的登报公开宣布订婚还比较少见,但举行一些志庆性质的活动则几乎是通例。最常见的是举行一次宴会。宴会的规模可大可小,就参加人而言,最小的可以是两个家庭,大一些的则延及一定范围的亲友。中式的此类宴会一般在饭店举行,宴会上的礼仪不外是由家长宣告子女订婚的消息,来宾予以祝贺。西式的订婚宴会一般采用鸡尾酒会或晚宴的形式。订婚的消息由姑娘自己或其母亲来宣布。未来的新郎应站在女主人的身旁,对他无需作正式介绍,只要他站在女方家人一旁,由姑娘介绍给大家即可。如果采用晚宴的形式,订婚的消息可由女方父亲宣布,并提议向新人祝酒。如果宴会开始时,姑娘左手的无名指上已经戴上了结婚戒指,就没有宣布的必要了。
订婚宴会上向新人祝福,是必要的礼仪。姑娘的父亲宣布订婚消息后,即可起身举杯提议祝酒。在客人的要求下,新人可以讲几句话感谢大家的祝愿。如果宴会前订婚消息已登报宣布,此时客人自会上前向新人祝贺,姑娘的父亲便再无宣布消息的必要。
婚姻本是一件人生大事,订婚时男方给女方兼具志庆、纪念双重意义的订婚戒指,已经渐渐地被人们认可。至于送什么样的戒指,那全在男女双方的意愿以及经济状况。在现阶段的中国,订婚戒指讲究一些的,送镶宝石的,一般的则多是金戒。不过,如果能够熟知女方的喜好精心挑选,则效果最佳。否则可以先作调查,划定可以支付钱款的范围,然后约女朋友一起去挑选。如果有传家宝可供选择的话,男方应该告诉他的未婚妻,由她挑选。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除钻石戒指外,用蓝宝石是钻石的最好代用品,此外诞生石也是较好的选择:一月为石榴石;二月为紫晶;三月为蓝宝石,属上品,其次是血纹绿宝石或碧玉;四月为钻石;五月为绿宝石;六月为珍珠;七月为红宝石;八月为缠丝玛瑙、橄榄石或光玉髓;九月为蓝宝石;十月为蛋白石;十一月为黄玉;十二月为绿松石或天青石。
订婚戒指应该戴在左手无名指上。订婚戒指在婚礼上应该取下来,婚后再和结婚戒指一起戴上。女儿也可以戴上其亡母的订婚戒指,但不能戴她的结婚戒指。
即使是在美国,订婚的仪俗也不是那样千篇一律的。比如在美国的麻省,就有“芦笛”传情的习惯。在我国这个少数民族大家庭,情况更是如此。广西马山、都安、忻城交界的壮族的订婚仪俗就别具一格。恋人订婚前,先通知双方父母备香茶。订婚之日,女方打扮得如花似玉,由女伴陪到男方家拜见未来的公婆、叔伯、兄嫂,送每人一双亲手做的布鞋,然后当着全家人的面,把一双精心缝制、鞋底纳有一颗心形的布鞋递给未婚夫,表示捧出炽热的心,永生不变。吃完“定亲饭”,小伙子送姑娘回家,拜见未来的岳父、岳母和全家人,并当面把手镯带在姑娘手腕上,表示定亲。这种风俗现在依然盛行,所不同的是以皮鞋、胶鞋代替布鞋,以手表代替了手镯。
2.订婚以后
订婚基本上等于婚姻的完成,接着就是婚礼及其准备工作。因此,订婚以后的礼仪,不外是有关婚礼准备的礼仪,以及一些相当于婚姻缔结的礼仪。
在一些地区,社会普遍要求订婚以后的男女双方改变对对方父母的称呼,即由伯父、伯母变为父亲、母亲。就恋人相处而言,他们自由独立地相处更多,过分的亲昵举动也不会引来过多的非议。在此时,婚前检查、计划生育也就都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些在旧时代不曾有的举动,应该成为新时代新礼仪的内容。每一个即将结婚的人,都不应该把它们视为畏途,而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这不仅关系到社会,更关系到当事人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婚姻家庭生活的幸福。
在中国传统中,送彩礼、准备嫁妆是婚礼之前最主要的活动。不过,由于买卖婚姻的不良习气,给嫁妆、彩礼抹上了黯淡的色彩。“彩礼”、“嫁妆”的备办本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这些都可视作父母送给子女的结婚礼物,或是自己对婚姻以及新家庭的奉献。
父母亲送给孩子们的礼物不外两类,一类是支持新家庭生活的实用的物品;一类是带有志庆、纪念意义的物品。前者,除了一般的生活用品之外,多是所谓的“大件”,比如家用电器等。后者则花样较多,有的母亲将自己结婚时母亲送的首饰再送给女儿,显然意味深长。通常,女方家长送孩子的物品要多些,男方的家长当然也是如此把结婚视作儿子的终身大事,送给儿子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订婚以后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即将生活在一起的一对青年男女为自己的新家庭作准备。在这方面,并不需要统一的规矩遵行。前些年,有所谓准备“几大件”的说法,颇为时髦,也多为要结婚的年轻人所仿效。近几年来,这种时髦已经成为过去。如果说在这方面尚有原则可遵循的话,那就是量力而行、突出个性、放眼未来。
量力而行是一条经济原则。不要受传统风俗和世俗观念的影响。大肆铺排张扬,是传统风俗和世俗观念的要求。但它是不科学的,应当坚决克服。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在突出个性上下功夫。
突出个性是一条美学原则。它在当代社会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时代的追求。现代青年结婚、组织新家庭,在大到居室装修、家具选用,小到衣着打扮等方面,都应该追求个性,不应媚俗。
放眼未来是一个理想原则。结婚只是新家庭、新生活的开始,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时间更长、更重要,因此,不应该在许多问题上只顾眼前,不考虑未来。只有放眼未来,生活才会更幸福、更美好。
3.婚礼礼仪
无论豪华还是简朴,婚礼都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美好而且富有意义,向来都是青年男女的大事。无沦如何,婚礼都应该办得喜庆吉祥,尽善尽美。
(1)婚礼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一般来说,婚礼大抵从订婚以后就开始准备了,这虽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肯定是一个紧张的过程。其中的许多事情都涉及礼仪问题,不能不认真对待。
首先,要确定婚礼的时间、地点和规模。传统婚礼的时间确定,往往带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不过,其中一些无伤大雅的俗习则可以迁就,比如选择双日子举行婚礼等。就现实而言,我国现代婚礼显示出了比较清晰的时间走向。那就是多在节假日举行婚礼。在城镇,星期日,法定节日,就是人们举行婚礼所选择的时间。因为在这些日子里,宾客易于参加,不影响工作。而在节日里办婚礼,又可以借节日气氛渲染,更添了一层喜气。在农村,除了选择节日之外,人们多选择农闲季节或食品等丰裕的季节。至于具体选定哪一天,那就是当事人自已的事了。
现代婚礼的举行地点,仍然以家庭为主。在广大的农村,这种情形基本没有例外。不过,城镇居民房舍比较小,婚宴多设在饭庄酒楼,因此也就有把婚礼连带在此举行的。此外,现代青年追求新奇,也有在教堂举行婚礼的。集体婚礼等由单位或团体安排在礼堂或俱乐部。新兴的婚庆服务机构也提供婚礼的场所。具体如何选择,则要因当事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时间、地点确定以后,规模也就可以定下来了。一般来说父母家人多希望把子女的婚礼办得隆重排场一些。不过,这些问题也不是人的主观意愿所能决定的,也还要有一些外在条件的限制。前述地点的限制,就比较突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一般不应超出其客容量。在自己家里,也同样有空间的限制。时间也是限制因素,如果你要请的人正好那时不能丢下工作,或外出,到会的人数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亲友的多少本身也可以影响婚礼的规模。总的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把该请的人都尽可能地请到,办一个适当规模的婚礼。
(2)邀请参加婚礼的客人
确定了婚礼的规模,就应该拟定参加婚礼的客人名单,并发出邀请。西方的婚礼在结亲的两家来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参加婚礼客人的名单也就是由新郎新娘以及双方父母确定的。中国现代有两家合办婚礼的情形,但更多的是双方各办各的,或在同一天,或男方在前,女方在翌日。这种由一方举行的婚礼,其名单应是由新郎或新娘和他们的父母确定的。所邀请的客人一般应该有:亲属,包括父方的,也包括母方的,视规模的大小而确定所邀请者的亲疏。朋友,包括父母的,更包括新婚当事人的。规模小一些的婚礼,只请好友即可;大一些的则可扩及一般朋友、同事等。不可不请的,是和这个婚姻有关的人,如介绍人等。此外,邀请父母和子女方面的领导参加,也是时下比较流行的做法。
除了关系的远近亲疏之外,居住也是确定邀请名单应该考虑的因素。亲朋好友,即使远在外埠,也应该殷勤地发出邀请。而一般的亲戚朋友,考虑到路途的遥远,也就大可不必请了。对于那些应该邀请的,即使明知他们不能来(比如居丧、外出不能赶回),也应该发出邀请,不能因为明知不能来不发邀请而失了礼数。你邀请他,是对他的尊重,是礼数周到的表示。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会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向你表示祝贺。
名单确定了,就应及时发出邀请。一般地,邀请应在一两个星期以前发出,外埠的更应该提前。给客人充分的准备时间,在礼仪上是站得住脚的;否则,不仅礼仪有失,也可能确会给客人造成实际困难。
邀请可以用多种方式,电话及口头邀请是最简单、也最为常见的。发请柬的方式,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请柬的大小、质量、印刷、风格等应该予以全面细致的考虑。就风格而言,应该是典雅、喜庆的,因此红色和烫金是最普遍的选择。内芯里,可以印字,也可以书写。其内容要写明时间、地点、新郎新娘的名字等。请柬一般应由父母署名发出,但对于特别要好的朋友,新郎或新娘也可以在请柬上加一行字的,这样会显得关系更加密切。请柬上也可以写上“请回复”字样,请收到请柬的人及时同复,以便主家对参加者情况作出明确统计。此外,连同请柬还可以一起发出几种附件。一是路线图,即指示婚礼地点、宴会地点的示意图。二是座位卡,即指示客人宴席座位的小卡片。
接到邀请的亲友,无论请柬上写没写“请回复”,能够及时地和邀请者联系,表示自己的意见,这是礼貌的做法。与此同时,就应该积极准备结婚礼物。
(3)结婚礼物
给新婚的新人送结婚礼物,无论亲戚、朋友还是其他关系的熟人,都是值得考虑的。结婚礼物具有多重的意义:首先,如果是实用的物品,当然可以及时或在以后帮助新人的生活;其次,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在新人婚后的生活中必然起到一定的精神作用。无论是什么礼物,它都能实现礼仪的意义,对增进相互间的关系起到作用。
送礼始终应该是自愿的举动。但基于某种关系或某种情形来说,有的可以不送,有的则非送不可。按习惯和礼仪来说,对关系较亲密的人应该送礼。比如,当事人的近亲或好友,都应该送礼。另外一种情形是,以是否参加婚宴来确定是否送礼,比如关系一般的,如未被邀请出席婚宴或自己没有出席婚宴,不送礼品也是可以的。如果你是被当事人特别邀请的,那你就非送礼不可了。
送礼也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就送礼者而言,可以是一人送出的,可以是联名送出的;就接受者而言,可以是新郎、新娘某一方,也可以是俩人,也可以是他们所在的家庭。一般来说,关系比较密切的宜于单独送礼。联名送礼的,见于以下情形:一个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几个同事、一对夫妇或一个家庭等。
着意挑选礼品,是送礼者的常态。不应该送超过财力的礼品,因为这样做不现实,送礼者力不能及,受礼者也于心不安。确定好你该花的钱数后,应该根据新婚夫妇的具体情况,好好想一想,什么是他们最喜欢和最需要的。如果他们很年轻,刚刚开始生活,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那么就需要送些实用的礼品;如果他们已经独立生活了一段时间,生活的基本用品都有了,那么最好送些装饰品并且选择那些他们自己不会去买的东西。
结婚礼品除实物之外,钱也是一种选择。用钱作礼品,在我国也是有传统的。现代社会,这种习惯普遍存在着。这样一来,免去了挑选礼品的麻烦,也为新婚夫妇有机会选择他们最需要的东西提供了可能。对于一般的亲友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目前的结婚送礼这一礼仪活动中,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一是无休止的“随喜”,即不时地为同事、同学或其他人结婚而送礼,超出了本人经济能力的负荷;一是势头凶猛的攀比风,即为了处好与当事人的关系或保持面子送大礼、送重礼。这种风气是应该移易的。问题的解决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即送礼者不随大流,保持社交的独立自主;作为接受者,对礼物的轻重大小应予以理解和尊重,同时不必为敛钱而向许多人发出邀请,使婚礼庸俗化。
(4)婚礼的其他准备工作
邀请客人是婚礼最主要的准备工作,此外的准备工作尚多,这里只介绍几项。
一般的婚礼上,新娘新郎都有人陪伴,这在旧时叫伴郎伴娘,现在则叫傧相。傧相是需精心选择的。新娘的傧相即女傧相,一般选择其妹妹、表妹或好友等,新郎的男傧相可以选择和其年龄相仿的兄弟或好友等。傧相的主要任务是陪伴、辅助新郎新娘。作为和新郎新娘最亲密的人,作为婚礼上重要的礼仪司行者,傧相在新人的婚后生活中会留下永久的记忆。
婚礼的主持人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西方的教堂婚礼由牧师主持。我国的婚礼大多不在教堂,所以主持人也多为德高望重、熟悉礼仪、风度较好的人主持。
婚礼会场的布置是一项必须的准备工作。礼堂、俱乐部布置起来比较容易,不外摆些鲜花,挂些彩带,贴几枚双喜字。家里、饭庄的布置也大体如此。
对于新人来说,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修饰打扮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婚礼服做(或租)好以后,要拍结婚照。这是现代青年比较在意的一项仪节。一般在婚礼前,新人去照相馆拍摄。现存流行的正式结婚照,多为男子西服革履,女子曳地婚纱。这种正式的婚照,多被放在居室,作为永久的纪念。加印了送给傧相,也是最佳的礼物。
(5)婚礼仪式
婚礼仪式也就是婚礼当天相关的诸多仪俗。在世界各地,婚仪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的;同样,我国的婚仪也有着地区、民族和时代的差别。在现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依然还是传统的迎亲方式。不似西方的新郎新娘同赴教堂,婚仪有繁有简。除这种传统式的婚仪以外,还有一些新式的结婚、婚礼方式,比如集体婚礼、旅游结婚、广告婚礼等等;婚庆服务机构也有自己的一套仪程。这些非传统的婚礼仪式正逐渐在现代青年中变得普遍起来。
①传统婚仪。以传统为主导的婚礼仪程,与现代婚礼最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于迎娶。这说明婚姻是一个家庭对另一个家庭的,因而要从另一个家庭把新娘迎接过来。在现在的农村,乃至城市的大部分地区,这种婚礼方式还是相当普遍。迎亲要赶早,以为谁早谁好。通常的情形是,新郎由傧相和其他随从人员陪同,一起乘车去新娘家里迎接新娘。接了新娘返回男家时,鞭炮齐鸣。之后在鞭炮声中送新郎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即开始举行婚仪。
婚仪举行的场所,一般有两个。一是在家里,这是现阶段中国婚仪常见的举行场所,在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例外。新人迎娶而来,稍事准备,即可开始举行婚仪。其仪式也还有传统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一仪式一般请族中或村中威望高、办事好的人主持,此外,还有专在宴席上代主家张罗的。城市里的婚仪除在家里外,也有在饭店或其他公共场所举行的。后一种情形,往往将迎亲和婚仪分割,将婚仪和喜宴合一。一般婚仪程序是:主持人请出新郎新娘及陪伴人员。新郎新娘向大家鞠躬致谢,主持人邀请大家向新郎新娘祝福,家长答谢。接下来,便是司仪或家长领新郎新娘向众宾客敬酒、敬烟,众人欢宴。
②旅游结婚。此新式婚仪一般较少家庭的影响,而纯以新郎新娘为中心,它与传统婚仪有区别。
旅游结婚是近些年来的比较盛行的结婚方式,为广大青年所喜爱。旅游结婚在方式上也有区别。有的旅游结婚只不过是前述传统式婚仪的后续乐章;有的旅游结婚则比较纯粹,省却了前一程式。对于新婚的青年来说,旅游结婚是比较相宜的。新婚的男女最希望拥有一个独立自在的两人世界。旅游正提供了这样的条件,新人不仅可以相依相处,又能游览观光,增长知识,陶情怡性。
要施行一次成功愉快的旅游结婚,事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得十分仔细。一般有在宣布结婚前或结婚后外出旅行的,不过这并不重要,要紧的是外出旅行不能影响工作学习,还要看双方的身体、精神情况,要看旅行路线的黄金时间。与行期相应的是行程及路线。旅行路线最好选择双方都未曾去过且都有兴趣的地方,否则应该尽量照顾女方;如果女方在工作中有足够的旅行机会,当然也可以男方的意愿为主。在选择路线上,旅游热点并不是必要的考虑因素,独辟蹊径往往可能更有趣味和意义。如果能和自己的工作、学习结合起来,在旅游的同时作些考察,则是一举数得的好事。路线确定以后,就要据此而确定行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行程不要排得过于紧张,因为这毕竟不是是单纯的旅游。
行前的准备与一般外出大同小异,只是要作一些新婚应有的准备。比如带好结婚证、相应的卫生用品等等。
一般来说,行间及回时,双方的家庭都该有一个小小的迎送仪式。行前双方家人及好友前往送行,说些祝福的话。送些旅行必备品也未尝不可,但应注意,这些东西新人都会准备好了的,礼品最好等他们回来后送往新居。至于返回时,迎接的人范围就可以缩小了。
③集体婚礼。集体婚礼是近些年来我国提倡婚事新办而产生的新事物,也为许多青年男女所钟爱。这种婚礼形式不铺排浪费而华贵气派,程式较少而具有纪念意义。
现在流行的集体婚礼有自发组织的,但更多是由群众组织出面组织的。一般的组织者多为单位的工、青、妇组织。有时是单独组织的,有时是两个或三个团体一起组织的。这项活动与平时的“红娘”活动一起形成连续体系,在我国婚姻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集体婚礼和传统式婚礼比较起来,仪式性更强。参加婚礼的男女一般都要特意装扮,大多是新郎西服革履,新娘穿漂亮的嫁衣或披婚纱,头插花朵,新郎新娘都胸戴红花。其他参与婚礼活动的人也都要打扮得整齐利落。婚礼的会场也要布置得喜庆吉祥,一般正面上挂横幅,写“某单位集体婚礼”字样,下面贴金色或大红色的双喜字。会场还要布置鲜花、工艺品以及其他装饰品,如果有别人送给结婚者集体的字画及其他物品,也应予以张挂展览。
集体婚礼的来宾较少。参加者除新郎新娘外,间或有一些家长或亲友代表,更多的则是青年同事,单位的领导等也要参加祝贺。具体参加的范围和人数,由组织者视情况而定。
婚礼一般由发起的群众团体的领导主持,议程无一定之规。常见的是由主持人宣布婚礼开始,新郎新娘在《婚礼进行曲》中进入会场(或由座位起立集中),主持人或证婚人为新人证婚,新郎、新娘向来宾及相关人员鞠躬致意,并相互致意。此时,伴娘或参与婚礼的青年人向新郎新娘身上抛撒彩屑,以示祝愿。接下来由单位领导及员工代表等致祝词,新郎新娘代表、家长代表发言。此外还可以有单位或个人向新人赠纪念品等仪节。到了一定的时间,婚礼仪式即可宣告结束。有的集体婚礼还要由单位筹办喜宴。
婚礼上的证婚、祝词虽说没有固定的规范,但对其内容有大体的要求。证婚词可以是:
(参加婚礼的新郎新娘的姓名)经自由恋爱,自愿结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经民政部门登记结为合法夫妻。从今以后,新郎新娘愿意相互忠诚,携手生活,白头到老。特此证婚。
证婚词要简洁、明确,不宜过于冗长、模糊。祝词、尤其是领导代表的祝词则可以稍长,其中内容以祝愿新婚夫妇美满幸福为主,也可以对他们的过去给以一定的回顾,肯定他们在工作以及其他方面的贡献和长处,鼓励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新郎新娘自己以及家人的发言,除了祝福、表达意愿的内容外,致谢应该是突出的内容,对婚礼的主办者、参加者以及促成婚姻的人们都应该道一声衷心的感谢。
(6)婚宴
和传统婚礼相同的是,现代婚宴亦始终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前所述,由于习惯和条件限制,人们一般不太重视婚仪,往往将婚仪和婚宴结合起来,即新娘被接到男家以后。稍事休息即再赶到婚宴所在的地方,大部分的客人则直接前往宴席。
婚宴的座次,旧时有相当严格的规定。新时期的婚宴,座次不像以前那样严格。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但也要适当安排。一般要安排新郎新娘的专席或分别设专席。家长、贵宾也应该有专席。如果能在各席设座位,或由迎宾员引座,就更方便了。
无论是与婚仪合并的婚宴,还是单纯的婚宴,其进行中应该有一定的仪程。这些仪程无一定之规,其大体情况往往一是在席前由司仪主持,讲一些客套话,新郎新娘鞠躬礼拜,大家祝贺,司仪举杯祝酒,接下来便进入正式的宴会。
席间,新郎新娘要在傧相的陪同下,依次给宾客祝酒。这时男女傧相就担负起了引导、斟酒、解说等等的职责,新郎新娘只双手擎杯敬酒即可。被敬的人,应该说一些”白头偕老”、“幸福美满”等的祝颂之词。说多说少,全系熟识程度而定。如果仅是一般的熟人、甚至不太熟悉的人,则只说一两句客套话即可。
即便是现代婚礼,逗新郎新娘的风习仍然存在,当新郎新娘来到熟识的年轻人跟前敬酒时,这人往往要出一大堆难题,比如让新人讲恋爱史,让他们做某种亲昵的动作等。只要不涉下流、不太过分,新人都应该忍耐、不发火。至于如何应付,就全看他们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了。来宾也应该适可而止,不应过分为难。
婚宴的持续时间往往比较长。这时,傧相应该很好地照顾新人。来宾不必非等到席终不可,重要的节目过后,和主人或司仪等打一声招呼,就可以提前退席。无论哪位来宾退席,司仪或主人都应送行,关系较密切的重要宾客,新人及其家长亦应送行,直到送完最后一位准备离席的客人,婚宴也就宣告结束。
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追赶现代潮流的人们也已经开始接受西式的婚宴。西式婚宴是和婚仪紧密联系的。人们离开教堂以后稍后稍事休息,即可前赴婚宴。婚宴迎宾队列为新郎新娘和他们的母亲,顺序是:新娘的母亲站在队前,她不断地向宾客们问候,并把他们介绍给新郎的母亲。新郎的母亲站在其后,接着是新娘(在右)新郎。其后是女傧相。在大规模的婚礼上,还有专人通报姓名,因为新娘的母亲并不一定认识新郎家的所有客人。新娘的母亲还可以把客人介绍给新娘,新娘转身介绍给新郎。宾客们来到后,要与新娘、新郎的母亲握手,然后和新人握手,如果和新婚夫妇的关系很好,也可以拥抱。客人们应接着赞许新娘的美貌,祝福她永远幸福,并向新郎表示庆贺。同时还要向队列里的女傧相们问好。新娘、新郎对宾客只说:“谢谢”或”很高兴见到你”即可。
在宴会厅的入口,往往摆有来宾簿,供来宾签名。新婚夫妇都愿意留下这样的来宾簿作为永久的纪念。一般来说,签名没有一定的格式,只签姓名即可。如果簿上有较大的空白地方,客人也可以写上祝福的语句。
宴席的座位安排有一些特别的规定。新娘新郎的餐桌是矩形的,新娘新郎面向大家坐着,对面不坐人,以便使所有宾客都能看见他们。新娘坐在新郎右边,男傧相坐在新娘右边,主女傧相坐在新郎的左边,新人父母亲的餐桌要比其他来宾的餐桌大些。新郎的母亲坐在新娘父亲的右边,对面是新郎的父亲,右边是新娘的母亲。
婚宴设司仪是旧时的习俗,不过现在人们觉得这有损于应有的美好和亲切的气氛,所以设一个幕后顾问即可以了。婚宴开始,由男傧相提议向新郎和新娘祝酒。除了新娘和新郎以外,所有的人都要举杯,饮下祝福酒。然后由新郎致答谢词,并向他的妻子祝酒。其他的人如果愿意,也可以提议向新娘和新郎祝酒。新婚夫妇收到的贺电也要大声宣读。大型的婚宴上,只限于新娘餐桌上的人祝酒,但小型酒宴上则人人都可以如此,祝酒词要短小,要充满感情。
婚宴的最后一道“菜”是结婚蛋糕,由新娘在新郎的协助下先从最底层切下两块,新郎新娘各叉一小块送到对方嘴边。然后各层蛋糕的小块依次送给新郎新娘的家人和其他宾客。最上层的装饰,应切下留给新郎新娘,新郎则要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切成小片分别放在盒子里,让客人作纪念品带回家。
西式婚宴有跳舞的仪程,如果是午后婚礼,距晚餐时间尚早,则先跳舞;否则在最后的点心、水果吃过后应该跳舞。新娘新郎跳笫一轮舞时,所有的宾客都应该观看、喝彩,新娘的第二个舞伴是公公,然后是父亲,同时新郎要请岳母跳舞,然后请自己的母亲跳舞。接着是新娘的父亲邀请新郎的母亲、新郎的父亲邀请新娘的母亲跳舞。当新郎开始与女傧相跳舞时,客人们也开始找舞伴跳舞。所有的男宾都应该设法请新娘跳舞。
新郎和新娘跳舞、聊天的时间不可过长,因为客人们必须等他们离去才能离开。所以,新娘新郎应该在宾客们都不感到劳累之前即启程。大家在看到新娘将花束抛给女傧相或朋友们或转送给近亲中因病未能前来者后,即让开通道,新娘的母亲最后一次亲吻女儿,众人抛撒花屑,新娘新郎在男傧相的引导下,穿过大厅,走向汽车,开始他们的蜜月生活。
(7)婚后
蜜月是新婚夫妇个人的事情,与礼仪没有大多的关系。所以,婚仪、宴结束以后,有关婚姻的礼仪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了。这些礼仪,主要集中在答谢有关人员、走亲访友等方面。
对有关人员的答谢,是婚礼后主家必须顾及的礼数。这些人主要是那些为婚姻大事及婚礼帮忙、出力的人,比如婚姻的介绍人、婚礼仪式的主持者、伴娘等。如何答谢,并无统一的习惯,但送些纪念品是有意义的。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心愿是新人的婚姻美满和家庭幸福,所以与此有关的礼品也就最为适宜。
答谢婚礼的参加者、祝贺者,尤其是那些送了礼品的人,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此外,对于那些没有参加婚宴的同事或比较熟识的人散发喜糖,也是现在常见的礼数。
传统婚礼有所谓“认大小”的风俗,它即是传统亲族观念的反映。现代社会,此项礼俗也仍有一定的存在。婚后拜访双方的至亲好友,可以说就是突出的表现。经过这种礼节性的拜访,亲友间就会相互熟识起来,接纳新郎或新娘为其成员。一股来说,当他们来拜访,亲友应当给以衷心祝福。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谈婚论嫁的时候,就应该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青年人应该事先把婚后何时生育等计划好,在婚后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能掉以轻心。这时候,父母、兄嫂等给予新人及时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4.结婚祝贺
接到有关亲朋好友举行婚礼的消息后,应考虑如何去祝贺,一般来说,准备参加婚礼祝贺的宾客应注意以下几点礼仪常规:
(1)收到邀请的请柬后要马上回复。 一般以不携带小孩为宜;如请柬上书有“全家”字样,已结婚的子女就不存其列;如你已有恋人而主人未邀请,可向主人提出是否能带上自己恋人的要求。
(2)结婚礼物以钱或实物为主。送实物要讲究美观、实用。一般以家庭陈设品、床上用品、餐具茶具、厨房用品等礼品为典型,也可事前征求新婚夫妇的意见再采办。送钱如是直接送给新人的,应用红纸包好,并写上祝贺语、自己名字等,以便新人登记清楚,如在婚礼场所有专人登记则可直接将钱交付。有时由于路远、时间紧或意外情况不能参加婚礼,但祝贺礼品不能少,或事前或事后、或书信或电报向新人祝贺。
(3)婚礼上宾客礼仪。
①服饰上要干净整洁庄重,颜色搭配除了黑以外其他无妨。
②话题要紧紧围绕婚礼,千万不要谈你自己,不要谈你的感受怎样、昨天你干了些什么等等。
③向新郎新娘介绍自己,不应计较新人与你相处、交谈时间的长短,因为在这兴奋的喜庆日子里,新人是很容易忘记熟人的姓名,而且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新郎新娘。
④若你想在婚礼上告退,尽管随时离席,除非新人刚好在旁边而且空着无事,一般不必向新人面辞。
纪念结婚周年,现已渐为人们所接受,但并非年年要举行仪式纪念。一般有:1年纸婚、5年木婚、10年锡婚、15年水晶婚、25年银婚、50年金婚、60年钻石婚时举行纪念仪式为多。参加结婚周年纪念活动较随意,可以不带礼品。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