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对慈利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财政支农是党和国家扶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是一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财政政策。近几年,慈利县紧紧抓住国家强农惠农的大好机遇,积极整合支农资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农业财政成为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加速器。同时也凸现出种种难题,需要尽快想办法加以破解。
一、整合支农资金发展现代农业
慈利是湖南省贫困山区县,版土面积3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5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7.06万亩。辖31个乡镇,68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7万人。系湖南省产粮大县,无公害稻谷生产基地县,全国扶贫攻坚县。全县山多地广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薄弱,农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几年,慈利县把财政支农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契机,大抓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抓好组织保障。全县支农资金整合方案提出后,便立即成立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财政局、国土局、农办等支农部门为成员单位,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并抽调了精兵强将充实到工作队伍中去,各项工作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搞好宣传发动,强化整合意识。为统一各级各部门的思想,县主要领导做到在各种会议上都认真强调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来执行。同时,还通过电视媒体来加强宣传,使广大群众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取得了群众的支持。三是调研民情民力,整合支农资金。全县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由县委农村工作部(县农办)牵头,组织县财政、水利、农业等有关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前期工作调研,出台了《慈利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实施十年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不断完善支农资金整合运行机制,明确支农资金整合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为统筹安排支农资金、合理安排工程项目打下了基础,做到了全县上下一盘棋,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筹资金,以资金整合促规划实施。
(二)建章立制,管好项目。一是严格实行项目审批。坚持从基础抓起,从基层抓起,从直接种粮的农民抓起,发动农户与乡镇政府签定水稻种植合同、与龙头企业签定稻谷购销合同,在充分调动他们进行优质稻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积极性的基础上,由水稻集中产区的农民申请,乡镇政府汇总后申报,县政府按照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区别缓急,逐年覆盖的思路,每年集中解决1—2个乡镇水稻集中产区的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的突出问题,制定实施方案后报上级财政部门审批。对上级财政部门审批的实施方案,严格遵照执行。二是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在项目设计管理上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把项目建设当作“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切实抓好抓出成效。建立项目法人、监理、施工、群众“四位一体”的安全、质量和进度控制体系,具体做到了建立“四制”,严把“四关”:即建立工程监理制度、工程技术指导制度、工程质量检查讲评制度、工程质量末位淘汰制度;严把工程造价关,严把施工队伍关,严把建筑材料关,严把质量抽查检测关。工程实施过程中,由项目监理和当地群众共同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全力强化建后管护。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有人建、无人管的难题,按照“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管护责任,将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将管护责任落实到村组、落实到各受益群体,与群众切身利益挂钩,调动村组管护的积极性,实现工程长期良性运行,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三)严格把关,管好资金。一是抓好项目的招标管理。在上级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由主管部门拿出工程方案,报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进行评审,然后再报经招投标领导小组同意后,实行公开招标,从源头上防止徇私舞弊,确保财政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严格资金的拨付管理。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我们制定了《慈利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确定对优质稻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资金采用县级财政报账制的办法进行管理,由财政部门安排专人、建立专账、实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切实做到了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按照计划建,资金管理环环连,具体规范为“八步法”报账程序(流程):即编制工程预算报财政投资评审→招标选定施工单位→签订承包合同→工程竣工验收→实施监理认证→编制工程决算报财政投资评审→审核报账单据→办理报账结算手续,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对不合理合法合规的资金一律拒报,确保了项目资金使用安全,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乡镇村自筹资金的管理上,各级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并严格按照上级减负的要求实行筹资筹劳,既保证了资金的效益,又保护了群众利益。三是加强项目的检查验收。对项目实行三级验收制,首先由项目实施部门组织工程质量验收,提出工程验收报告;再由财政部门组织资金管理验收,按照工程进度拨付资金;最后由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进行区域内工程整体验收,对工程建设不到位的各相关部门提出整改要求,停拨资金,直至工程达到建设标准,切实把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措施落到实处。
二、发展现代农业取得明显成效
慈利按照国家财政部、湖南省财政厅加大整合力度,实行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坚持以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导向,以优质稻产业发展为平台,积极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已彰显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利在当前,经济效益显著。2008-2012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89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引导资金1900万元,整合其他财政资金10070万元,引导社会投入资金7010万元。项目区主要分布在零阳、零溪、东岳观、通津铺、杉木桥、高桥、苗市、朝阳、杨柳铺等9个水稻生产集中连片大乡镇。重点对项目区的农田、水利、机耕路、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进行集中建设,累计平整土地4.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6万亩,新建改造渠道18.4万米,整修溪堤1.6万米,塘坝改造128处,桥、涵、闸渠配套186处,新建改造机耕道7.8万米,培训农民6.88万人次,新增灌溉面积7.0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60万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年增收409元。同时还促进了基地与企业的双赢发展,达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的目的,通过改善优质稻生产条件,推广改良品种和示范新技术,增加优质稻生产的科技含量,项目区粮食亩产从2007年445公斤增加到2012年的550公斤,并通过节约成本、增加产量,实现亩平增收325元。
(二)添翼助力,社会效益明显。一是形成了发展共识,促进了支农项目的整合。项目建设中,在县委、县政府与支农部门共同搭建的“戏台”上,“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联合演绎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农业大戏”,收到了很好的效益。财政、水务、农业、国土、农机等有关部门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的意识不断增强。二是放大了资金效应,增加了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在连续五年的支农资金整合实践中,中央财政对慈利县投入的支农整合引导性资金为1900万元,纳入整合范围的支农项目财政资金总量达到了10070万元,整合的财政性资金从2008年试点初期的6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4375万元,其中整合县级自主安排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相关资金达675万元,并带动金融资本、企业资金、各部门资金、农民自筹资金等对项目区的建设投资达7010万元,全部资金总量达18980万元。也就是说,中央财政投入的引导性资金一元钱,可以带来大约10元钱的资金投入。
(三)功在千秋,生态效益凸现。首先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粮食稳健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其次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按照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的原则进行项目建设,实施土地平整、田间排灌、机耕道综合治理工程,极大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利设施的恢复率达到85%,直流灌溉面积增加80%,土地平整后机械作业面达到95%。提高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能力,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对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农业发展凸现困难和问题
慈利县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凸现出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给工作带来了困难和影响。
第一,规划布局难统一,科学设计有困难。现在支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发改、交通、国土和农口的各个部门管理,从国家到省市等上级主管部门对支农项目建设的规划制定和实施,在时间、技术、投资规模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整合资金集中连片布局时遇到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对项目的设计、审定和申报难以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
第二,土地调整难统一,整体规划有困难。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后,项目建设用地往往因为土地旱地、水田类别、土地质别、座落位置等因素在土地调整时很难协调统一标准,对道路、水渠建设和集中连片土地治理带来了困难,影响开发进度。
第三,农民筹劳难统一,开工建设有困难。支农项目如平整土地、修路、开渠等工程需农民投工投劳完成,而现在许多地方青壮年劳力一般都外出打工,农民投工投劳有困难,影响开工建设。使得村支“两委”班子不得不花钱请人去做,造成资金缺口和新的“债务”。
第四,资金覆盖难统一,拓宽领域有困难。现代农业优质稻产业项目中央引导资金只能用于新建、改造渠道和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两个方面,而农业发展现状已呈现出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机耕道的建设也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农田水利综合建设资金困难。
第五,整体推进难统一,扩大覆盖有困难。由于慈利县山多地广,自然条件相对较差,需要开发的面广,尽管全县现代农业建设已进行多年,但受资金规模的影响,扩大覆盖面困难,近5年,全县进行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的还只有9个乡镇,只占全县31个乡镇的29%,覆盖面较窄,要完成全县农田水利建设至少还要十五年,整体推进速度缓慢。
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的对策
1、加大对省级产粮大县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从资金、规模、政策等各方面进行倾斜。一是资金投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二是资金和项目安排向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倾斜;三是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使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集。慈利是湖南省产粮大县,无公害稻谷生产基地县,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核定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县,同时又是湖南省贫困山区县,农业开发需求和潜力很大,建议国家和省农业口加大慈利农业开发的扶持力度,使慈利农业开发在资金和规模上有大突破,产生效益更明显。
2、适当调整支农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和农民投工投劳比例。一是适当降低县乡财政对支农项目资金配套比例,在原比例上降低5—10个百分点;二是适当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可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把农民承担的任务控制在项目基础开挖、清淤排障的范围内。
3、努力打造精品示范园区,不断提高支农项目效益和影响。建议国家和省财政厅每年在每个县建立一个适合当地县情的农业精品园区,以统筹项目为载体,以整合资金为手段,集中力量打造成块连片、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开发精品工程,一方面切实提高现代农业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提高农业开发效益,一方面不断放大现代农业的现场影响力,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实实在在看到现代农业的实际效果,能自觉融入全县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从而不断加快农业开发步伐,加速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
4、拓宽现代农业资金使用范围,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建议上级将现代农业资金使用范围拓宽到农田机耕道等其他配套农田水利建设,以便于整体高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5、加大规划设计,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目前全国各地现代农业的覆盖面太窄,以慈利县为例,到2012年底,享受现代农业的只有9个乡镇,只占全县31个乡镇总数的29%,建议国家和省财政厅整体加快县级现代农业进程,每年应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县级开发覆盖面,20%以上的速度增加乡镇开发覆盖面,特别是对进入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层面的粮油种植基地,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县区实行重点倾斜,扩大开发覆盖面,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尽快成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引擎,不断惠民富民。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李勤 冯琳 姚琼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