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慈利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与建议

来源:慈利县环保局 作者:慈利县环保局高任之 编辑:redcloud 2011-12-15 16:43:07
时刻新闻
—分享—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我县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实施的主要成绩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我县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行业已得到基本遏制,先后完成了张家界楚霸特种水泥厂(县城区)、张家界银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张家界圣帝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张家界圣帝酒业有限公司、县第三水泥厂、县火电厂等重污染企业的关闭或迁改工作,依法取缔了土法炼钒、炼钢、炼油等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完成了皂素行业原为重污染工艺的技改,实施了浪费国有土地资源、污染居高不下的实心粘土砖厂关闭工作。

  从全县污染物排放指标上来看,我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状不仅得到了遏制,而且已向好的方向发展。2005年全县两项约束性排污指标二氧化硫、化学耗氧量分别为8805、6718吨,到2009年分别下降为7622、6548吨,分别下降了13.4%、2.5%。从污染排放强度指标来看,2005年二氧化硫、化学耗氧量排放强度分别为24.39公斤/万元GDP、18.60公斤/万元GDP,2009年下降为11.91公斤/万元GDP、10.23公斤/万元GDP。从总能耗指标来看,2005年为1.90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1.29吨标准煤/万元。同比国内生产总值由36.10亿元,上涨到64.0亿元,实现了经济发展,污染相反得到了减少。能耗也也相反得到了降低,从大的方向来看,我县正实践循环经济。

  从环境质量状况来看,我县环境质量明显好转,2005年县城区大气环境空气质量为三级,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为267天,至2009年县城区大气环境空气质量为二级,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达328天。饮用水、地面水环境得到了改善并长期稳定在功能区要求标准范围内。

  2、制定了操作性强的生态县建设规划

  2006年,完成了以十八个子规划为基础的《慈利生态县建设规划》,从法规制度上,制定了扭转我县环境形势日益恶化的趋势的具体规定,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规范性措施,规定了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和达标排放要求,限制了“两高一资”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县今后一段时间发展和实施低碳经济从区域划分的角度给予了正确地建设导向。

  3、生态县建设正着手进行

  生态县建设正着手进行,至2009年全县经过农村普遍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已获得市级生态验收的村已达89个,其中获得省级生态村的8个,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已达 2 个,生态县的建设,推进了我县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创建。据统计,仅沼气能源一项我县已达32000口,每年将新增2000口以上。

  4、正依照生态县建设规划配置生态经济

  生态旅游业正蓬勃兴起,县委、县政府正下大气力配置生态旅游业,拟定并正着手江垭至三关寺东线旅游区、阳和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旅游业的兴起将在调整我县产业结构上起到重大作用。

  促进了工业项目资源能源有效利用和产品的深度开发,在墙体材料上促进了空心烧结砖和空心切块砖的产生,一方面将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另一方面将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双飞粉的生产上,促成了我县方解石的精细加工,如恒量矿业,改变了我县原料粗加工销售滥费本地资源的做法;特别是建立了工业园,通过园区内物流和能流的合理流动,以企业共生共进、良性循环为目的,将会形成上下游企业间、横向关联企业间的共生网络产业链,为我县实施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奠定了我县畜禽养殖业的循环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我县畜禽为散养、小区养殖或专业养殖户养殖,畜禽粪便以及恶臭构成养殖区域脏乱差,和严重的环境污染。2008年配置县文昌畜牧有限公司实施畜禽养殖业粪便处理和综合利用,一是规定粪便必须处理,二是做到综合利用。在该公司采用沼气处理,既杀灭病虫卵,又能产沼气供生活等用能,同时沼水沼渣还是农作物的优质肥料;该公司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既解决了养猪过程中的生猪防疫问题,又解决了养殖废水对外污染问题,同时还利用山地解决了大部分生猪养殖饲料。“十一五”期间,以该公司为模式,实施了佳富种猪、金明养殖等几家企业的污染综合整治,为我县发展畜禽养殖业提供了污染治理、实施循环经济提供了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

  1、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需要制定和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

  2、按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率、低排放、可循环和可持续的原则发展低碳产业,与污染物总量减排没有完善统一协调,没有统筹规划,没有同步实施。

  3、人们对低碳经济理念不清,没有实际参与执行的普遍行动,就开发而开发,粗放式经营亦然普遍存在,城乡居民没有转变消费观念。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循环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循环经济的实质是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资源能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1、从生产模式上来讲,应促使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效率和创新驱动转变,也就是说以初级要素和低成本为核心的低层次区域经济发展已不适宜支撑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应当是依靠高级要素来支撑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的主要工业着力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最有效资本,也是提高经济素质和竞争力的核心,德意志银行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力资本素质提高10%,就可以使人均GDP提高9%。因此要把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作为调结构、增效率的战略途径。一是要高度重视企业家整体素质的提高;二要大力吸引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去;三要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四要努力营造安居创业的社会环境。

  (2)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我县严重存在企业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问题。创新投资在企业总投资比例中所占份额极小。因此,建议将创新投入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努力提高创新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资金扶持强度。

  (3)进一步加大技术引进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引进包括成套设备在内的各类技术,实现装备水平的跨越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水平和竞争力,加快工艺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引导鼓励企业开展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活动。

  (4)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一要转变政府职能,要从管投资、管项目、管土地等“要素管制”转向以安全、环保、技术标准等管理为主的“社会性管理”上来;二是要强化企业内部过程管理,从原料入厂、工艺过程、排污节点重点加强安全、环保、技术标准的管理。

  2、从消费模式上来讲。

  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节能节水节电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着力在生活用能的转变、生活垃圾的处理、生活污水的处理等日常工作中推进构建低碳社会。

  3、实施循环经济,重点要做的工作

  (1)、加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县一、二、三产业2005年比率30.9%、29.8%、39.3%比率虽比较协调,但主要经济增速靠第二产业发展带动,投入式拉动GDP发展;我县第一产业重头是农业,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实施因多为山区,实施困难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市比相差大,且农民在本地就业难度大,第三产业比重还是偏低。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重点加大旅游产业的发展。

  (2)、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能源、资源高效重复利用的循环经济。通过推进工业园区的建设,以点带面逐步建立慈利的生态工业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3)、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化分割带来的问题。

  按照城乡一体化模式,实施城乡互动,以城市化、工业化带动农村发展,加速城乡之间资本、人力、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互相流动,在我县着力推进农村小水电以及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城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推进农村垃圾三年行动计划。

  发展农村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靠薪柴、煤炭及污水乱排现状,实行农村蓄禽养殖专业化。

来源:慈利县环保局

作者:慈利县环保局高任之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慈利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