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柬礼仪
请柬,也叫请帖,是为邀请而发出的社交文书。在我国,请柬的使用有着久远的历史。由于请柬是专用于请客的,所以无论形制、内容、措辞都比较讲究。我国请柬,魏晋时就有了数种式样,如简帖、双书(对折帖)、品字封(折开状如“品”字形)等;内容及用途上,则举凡造屋、婚嫁、生子、开张、中举等等,都有请柬使用。现在,请柬从形式上归于单一,但内容和用途则远较旧时广泛。
(1)形式与外观。
现在的请柬,形式上比较单一,可以分为折叠式和正反式两种。正反式是比较简朴的一种请束,形同一张卡片,正面写请柬二字,背面则是请柬的具体内容。这种简朴的请柬现在较少使用。折叠式请柬一般为一方纸的对折,对折后形成四面,封面印一些适当的图案,并印请柬二字,底面连封面印图或素白,内面则写请柬的具体内容。
从书写或印刷格式看,请柬又可分作横式和竖式。竖式是传统的,与传统的竖行书写方法相应;横式则与横行书写的方式相应。现在,横、竖两种形式通用,但适当作一些选择也还是十分应该的。这种选择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首先从邀请对象考虑,邀请港台朋友,则以竖式为妥,而一般大众化的,尤其是以集体名义发出的,则以横式为佳;其次也要看邀请参加的内容,传统、民族特色浓的活动可用竖式,现代、西方特色浓的活动可用横式;再次还要因文字而定,如果是纯外文(除日文等)或中外文并用的,则以横式为宜;此外,专门设计也必然地决定请柬的横、竖式。
对于一般的邀约来说,从文化用品商店挑选来的请柬一般就可以了。但这只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的,如果是大机构的大活动,或是极富特色的专门活动,这显然是不够的。这时最好是自己设计、自己印制。比如举办大型活动,要邀请好多人参加,一一填写地址、时间等是比较困难的,印刷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是画展、音乐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就可以专门设计请柬的封面,这样就会取得独特的效果。
(2)请柬范例
请柬的用途多种多样,也因用途的不同而有多种多样的请柬。不同的请柬固然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外观,但更重要的是内容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这里就常用的一些请柬给予举例说明。
一般请柬都要写清楚因何所请,邀请出席的时间、地点等。如开张请柬:
×××先生:
兹定于×月×日上午8时我店正式开业,5楼厅同时接待业务洽谈。届时敬请赐教。
敬
礼
×××
地址:×街×
电话:* * * * * * *
这种横式的请柬把被请人姓名顶格书写,其下正文写邀请内容,最后部分是落款,附识地址和电话。
竖式请柬一般都用比较文雅的语言。长久以来,我国形成了一整套此类传统用语,比如请人前来叫“敬请(恭候)光临(莅临、早光、惠顾、惠临)”等,如果是请人为自己办某些事情,则用“雅教”、“指导”等;根据请客来的不同目的,也可以有不同的用语,如果是请人来参加因某事而设的宴会,就用“特备薄酒”、“洁材治酒”、“淡酌”等,如果仅是一般茶点,则可用“粗布茶点”、“治茗”等。
有的请柬除其本身以外,还要有其他的附件。比如除了写清地址之外,另附一张路线图,这对于寻找困难的地址或方便来客来说,也是必要的。再如请人参加婚庆舞会而附舞会入场券,请参观画展等附参观券,画展、音乐会、报告会等类活动的请柬,如能同时附上节目单、报告目录或其他资料,当最为妥贴,因为这样可以给人更明确的信息,以供人选择是来还是不来。
一般来说,接到请柬的人并不一定都来,活动的组织者等对此也有一定的准备,即多发一些请柬,以邀请到预计的人数。不过,这总归还是不准确的。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来客情况,有的请柬同时带有回执,即请被邀请人回复某些情况。回执最一般的是要求被邀请人明确是否光临,有的则还要求回答其他情况,如是否自带舞伴,外地来的客人要求不要求解决住宿问题等。回执可以是另外印制附于请柬的,也有是请柬自带的。接到带回执的请柬,应将回执填好寄回,或者打电话告知有关情况。
在现代商务活动中,请柬的运用也是十分广泛的。这种请柬一般要平白、明确,不必文绉绉的,如:
××公司总经理先生:
敝公司定于x月x日至×月×日举行产品展销订货会。届时敬请光临。
中外合资富隆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电话:****** 电挂:****** 电传:******
(3)请柬的使用
在上文的叙述中,其实已经涉及到了一些请柬使用的问题,比如随请柬附寄有关材料等。此外请柬在使用上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一般的请柬都应该加封,寄出的尤应如此,递交的则可不封口。这方面草率了,就会给人家不那么郑重其事的感觉。
其次,无论是递交还是寄交,都应该把握请柬发出的时间。递交的可比寄交的稍迟一些,寄交的则必须估计到足够的邮递时间,否则就可能使被邀人接到请柬时,活动日期已经过,或是根本来不及准备。对于有回执的请柬来说,发出时间更应该提前,给被邀人留出足够的回复时问来。需要对方准备的邀请,也应如此。不过,请柬也不可过早发出,如果发出时间与活动时间距离过长,则可能让人淡忘,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有的请柬是不能随便发出的,即这种请柬只能在对方同意应邀的前提下才能发出。比如请人讲学、作报告或为自己做其他事情等,请柬要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发出,否则就是“先斩后奏”、“下命令”,就可能违背别人的意愿,显然,这些都是不礼貌的。同样是这种情况,征得了对方同意,但也应将请柬及时送上,否则也是不礼貌的。
2.封包笺礼仪
封包笺在旧日的中国是常见的,它主要用于赠送礼金。送礼可以是礼品,也可以直接以金钱的形式出现。从某种角度来说,后一种情形对受礼人来说更为适宜。况且,有些特定的情形如婚嫁、寿诞等可以“因情制宜”,有些情形则不能如此处理,无法赠与适合情境的礼品。在这种情形下,送礼金是最好的办法。
旧时的礼金有金属货币,有纸币,也有钱庄的钱票,这些都要用封包包起来。现代社会里,礼金也有几种形式,一是纸币,一是支票(在国内使用较少),一是礼券(有价证券),这些也都要用封包包起来。
封包所包,大部分是礼金,即因社交礼仪而产生的赠与。此外尚有几种情形,其一是纯粹的赠与,比如经济富裕的族人资助族中子弟上学,济贫救灾及其他公益活动;其二是充当谢仪,比如曾接受某人帮助而酬谢,这里的谢仪与酬金相近。不论是哪一种形式,也都是具有礼仪意义的活动。
使用封包,不是不言钱、不言利,而是将利益与人情结合,表现得庄重、得体一些。它是礼仪的需要,封包而且加笺写字,会使送礼的人送得得体,收礼的人收得庄重。这种情形,无论在中外的现代企业中均有运用,这里的封包除了不暴露其中的数额以外,也显得郑重其事一些。
旧时的封包是用红纸做成的,现代封包也是如此,而且文化用品店还有此类规范的封包出售。封包一般都要加签,还要题字。在长期的发展中,封包笺上的题字也逐渐形成了严格的分类,用于不同的情形。封包笺上的题词从表达上大体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就封包中的礼金而言,比如“喜仪”、“贺仪”、“赏仪”、“菲仪”一类,这当中的一些用语是可以通用于许多种情形的;一类是针对特定情形的吉庆话、祝福话,如贺婚的“燕尔新婚”,贺迁新居的“乔迁之喜”,贺升学的“鹏程万里”,贺寿的“彭祖同庆”,贺开张的“财源广进”、“利路亨通”等。后一类的用语不仅见于封包笺,联、障、匾等形式中也有所用。独具特色的是前一类,兹将有关用语分类举例如下:
(1)送和小封。梳妆、开眉、妆眉、眉妆、开书、开酒、点烛、菲议、微仪等。
(2)婚嫁。喜仪、贺仪、喜敬(通用);添箱、代花、马仪、代钗、代环、代粉(贺女家用)。
(3)迁新居。燕仪、燕贺等。
(4)贺升学。芹仪、花红、花仪。
(5)贺寿。寿仪、寿酒。
此外,有以下比较独特的依据年龄而别的用语:
●三朝。易养成人弄璋之喜(男) 弄瓦之喜(女)
●周岁。聪明智慧凤毛济美(男) 灵娇并美(女)
●10岁。一甲初登神童誉美(男) 惠质天生(女)
●20岁。元服加茶(男) 德重闾闺(女)
●30岁。元甲联荣 卓然而立(男) 宝骜初焕(女)
●40岁。松柏长青 荣登强壮(男) 四德成修(女)
●50岁。知天赐福(男) 五福归围(女)
●60岁。福寿三豆花甲重开
●70岁。四豆国庆 古稀遐福(男) 懿德古稀(女)
●80岁。福寿五豆眉寿修宁(男)
●90岁。德隆大豆 福庆九如(男) 悦荣甲半(女)
●百岁。世上难逢荣赜衍庆(男) 悦庆期颐(女)
(6)谢医生。脉仪、脉资、方仪等。
(7)谢厨师。芳香之仪、酬仪。
以上所举仅仅是封包笺题词的一小部分,且其中一些还是通用的,如“酬仪”。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