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礼鉴折页

编辑:redcloud 2012-08-18 12:18:58
—分享—

  导 论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礼仪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中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国古代把礼仪作为安邦治国之本。历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礼仪教育。孔子就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是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安身立命、经世治民、礼尚往来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随着时代的进步,古代礼仪中那封建色彩的部分,如等级的礼仪制度,落后的繁文缛节等等,不断地被淘汰,而其中的优秀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弘扬,同时不断赋予新的意义。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说,礼仪对于国家的繁荣,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的成功具有巨大的作用。

  现阶段,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人与人、单位与单位、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的交往日益增多、频繁。对公民特别是党政干部进行礼仪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是相互沟通的一种技巧,甚至可以说是打开一扇国门的重要软件。

    一、礼仪的内容

  从内容上讲,礼仪是由礼仪的主体、礼仪的客体、礼仪的媒体、礼仪的环境四项基本要素构成的。

  礼仪的主体,指的是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它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当礼仪活动规模较小、较为简单时,其主体通常是个人;当礼仪活动规模较大、较为复杂时,其主体通常则是组织。没有礼仪主体,礼仪活动就不可能进行。礼仪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礼仪的客体,又叫做礼仪的对象。从内涵上讲,它指的是礼仪活动的具体指向者和承受者。从外延上讲,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没有礼仪客体,礼仪就失去了对象,就不成其为礼仪。礼仪的客体与礼仪的主体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礼仪的媒体,指的是礼仪活动所依托的一定媒介。进而言之,它实际上是礼仪内容与礼仪形式的统一。任何礼仪都必须使用礼仪媒体,不使用礼仪媒体礼仪不可能存在。礼仪的媒体,具体是由人体礼仪媒体、物体礼仪媒体、事体礼仪媒体等构成的。在具体操作礼仪时,这些不同的礼仪媒体往往是交叉、配合使用的。

  礼仪的环境,指的是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大体说来,它可以分为礼仪的自然与礼仪的社会环境。礼仪的环境,通常制约着礼仪的实施。不仅实施何种礼仪由其决定,而且礼仪具体的实施方法也由其决定。

  进而言之。由上述四项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礼仪,依据其适用对象、适用范围的不同,大致上可以被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国际礼仪等几个基本分支。

  政务礼仪,亦称公务员礼仪。指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时应当遵守的礼仪。

  商务礼仪,主要是指公司、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其他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士,在经济往来中应当遵守的礼仪。

  服务礼仪,指各类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应当遵守的礼仪。

  社交礼仪,亦称交际礼仪。指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性的、日常性的交际应酬之中应当遵守的礼仪。

  国际礼仪,亦称涉外礼仪。是指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同外国人打交道时应当遵守的礼仪。

  在上述五个基本分支礼仪中,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主要是按照行业划分的,并且是人们在其工作岗位上所应遵守的礼仪,故可称之为行业礼仪或职业礼仪。而社交礼仪、国际礼仪的划分,则主要以其交往范围为依据,所以二者均可以交往礼仪相称。

  上述几个方面,涉及人类交际活动的各个主要方面。因此,礼仪主要以这些方面构成自己的基本内容。

  二、礼仪的特征

  与其他学科相比,礼仪具有一些自身独具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其规范性、限定性、操作性、传承性、时效性五个方面。

  第一,规范性。礼仪,指的就是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规范者,标准也。这种规范性,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是衡量他人与判断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正如法国人拉罗什福科所言:“在所有规范中,礼仪是最微小但又最稳定的一种规范。”总之,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自尊、敬人的惯用形式。因此,任何人要想在交际场合表现得合乎礼仪、彬彬有礼,都必须对礼仪无条件地加以遵守。另起炉灶、自搞一套;或是只遵守个人适应的部分,而不遵守不适应自己的部分,都难以为交往对象所接受和理解。

  第二,限定性。礼仪,顾名思义,主要适用于交际场合,适用于普通情况之下的、一般的人际交往与应酬。在这个特定范围之内,礼仪肯定行之有效。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范围,礼仪则未必适用,这就是礼仪的限定性特点。理解了这一特点,就不会把礼仪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就不会在非交际场合拿礼仪去以不变应万变。必须明确,当所处场合不同、所具有的身份不同时,所要运用的礼仪往往会因此而各有不同,有时甚至还会差异很大。对这一点,是不容忽略的。一般而论,适合应用礼仪的主要是初次交往、因公交往、对外交往三种交际场合。

  第三,操作性。切实有效,实用可行,规则简明,易学易会,便于操作,是礼仪的一大特征。它不是纸上谈兵、空洞无物、不着边际、故弄玄虚、夸夸其谈,而是既有总体上的礼仪原则、礼仪规范,又在具体的细节上以一系列的方式、方法,细致而周详地对礼仪原则、礼仪规范加以贯彻,把它们落到实处,使之“言之有物”、“行之有礼”,不尚空谈。礼仪的易记、易行,能够为其广觅知音,使其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交际实践,并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礼仪以简便易行、容易操作为第一要旨。

  第四,传承性。任何国家的礼仪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任何国家的当代礼仪都是在本国古代礼仪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对本国、本民族既往礼仪成果的传承、扬弃,就不可能形成当代礼仪。这就是礼仪传承性的特定含义。作为一种人类的文明积累,礼仪将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的习惯做法固定下来,流传下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不是一种短暂的社会现象,而且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消失。对于既往的礼仪遗产,正确的态度不应当食古不化、全盘沿用,而应当有扬弃,有继承,更有发展。

  第五,时效性。从本质上讲,礼仪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

  的产物,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方面,它是在人类长期的交际活动实践之中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绝不可能凭空杜撰、一蹴而就,不可能完全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由此而引起的众多社交活动的新特点、新问题的出现,又要求礼仪有所变化,有所进步,推陈出新,与时代同步,以适应新形势下新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它们的礼仪随之也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这就使礼仪具有相对的时效性。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它看做一成不变的东西,而能够更好地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待它;也不会对礼仪搞“教条主义”,使之一成不变,脱离生活,脱离时代。

  三、礼仪的功能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当前,礼仪之所以被提倡,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多重重要的功能,既有助于个人,又有助于社会。

  礼仪的功能之一,在于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即道德、即教养。而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这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由此可见,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有助于“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提高个人的文明程度。

  礼仪的功能之二,在于它有助于人们美化自身、美化生活。

  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易经》有言:“君子以非礼弗履。”因此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无疑将有益于人们更好地、更规范地设计个人形象、维护个人形象,更好地、更充分地展示个人的良好教养与优雅的风度,这种礼仪美化自身的功能,任何人都难以否定。当个人重视了美化自身,大家个个以礼待人时,人际关系将会更和睦,生活将变得更加温馨,这时,美化自身便会发展为美化生活。这也是礼仪的运用所发挥的作用。

  礼仪的功能之三,在于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完善人们的人际关系。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讲的其实就是交际的重要性。《素书》上说:“礼者,人之所履。”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究礼仪。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之外,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规范彼此之间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假如人皆如此,时时、处处、事事如此,并且长此以往,必将促进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取得交际成功,进而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的成功。

  礼仪的功能之四,在于它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左传》有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一般而言,人们的教养反映其素质,素质体现于其细节,而细节则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反映个人素质与教养的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礼仪水准如何,往往反映着这个人、这个单位、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整体素质、整体教养。古人曾经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将礼列为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而在日常交往之中,诚如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言:“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反过来说,遵守礼仪,应用礼仪,将有助于净化社会的空气,提升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方面的品位。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些内容,与礼仪完全吻合。因此,完全可以说,提倡礼仪的学习、运用,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殊途同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这种社会主义的礼治,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慈利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