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机制加强引导巩固建设扶贫成果的
建 议
朱元初
各位委员:
我就如何创新机制、加强引导,巩固建设扶贫成果作如下建议发言:
一、我县建设扶贫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从我县2007—2008年、2009—2010年两轮建设扶贫工作的调查情况看,我县的建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基层组织得到加强。一是加强了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二是加强了对党员干部队伍的学习培训。建扶村三分之二以上的党员干部得到了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提高。三是加强了对党员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发展。2007—2010年,在56个建扶村中,培养后备干部116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13人,发展党员91人。四是加强了村级配套组织的建设。五是加强了制度建设。所有建扶村都建设了活动阵地,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及村务公开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村级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其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各联村单位全面组织实施了道路通达通畅工程、村庄生态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力户户通工程、公路村村通工程、广播村村响工程,切实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村级组织发展后劲。2007—2010年四年间,帮助、指导建扶村制定村级发展规划52个,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0个;新修村组公路140千米,整修公路230千米;解决饮水困难农户3900户、1.35万人;架设改造农村电网380千米。
再次,基础产业开始起步。一是坚持走多样化道路,大力促进建扶村产业结构调整。四年中,56个建扶村共调整产业结构面积达6350亩,发展优质干果和水果等4100多亩。二是狠抓支柱产业培植,逐步形成村级产业特色。帮助建扶村发展了水果、烤烟、茶叶、反季节蔬菜、生猪养殖等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和名特优产品,增强幅射带动能力。三是广泛搜集市场信息,组织引导劳务输出。各建扶村共有13000多人外出就业,年增收近9000万元。四是坚持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培养科技示范户300多户。五是注重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2008年底,建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440元,比2006年1192元增长了一倍。2010年底,建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比2008年增长660元。四年解决温饱人口15288人。
四年中,各后盾单位在建扶村结对1041户,投入帮扶资金46万多元。救助失学儿童125名,建扶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
二、我县建设扶贫工作面临的障碍和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工作机制不优。一是建扶周期较短。两年一轮的建设扶贫工作模式很难见到长效。一般都只注重交通、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培育、技术培训、素质培养等长效机制缺乏较深层次考虑,不利于产业发展。二是缺乏强大合力。在建设扶贫工作中,对相关部门的社会资源、人脉资源、财力资源、项目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政府扶贫、专业扶贫、行业扶贫欠力度。三是缺乏稳固措施。工作组撤离以后,各村对已有的设施、产业和公共财产缺乏后期管理措施,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二)整体投入不足。一是各级财政投入不够。尤其是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太少,建设扶贫缺乏主渠道资金。二是部分后盾单位投入不够。过分依靠扶贫线上和有关行业部门的支持。三是社会投入不够。没有充分调动社会扶贫的积极因素,缺乏全社会投入联动机制。四是行业投入不够。建设扶贫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当部分没有纳入行业主管部门的年度计划,涉及此类项目时,一般都是临时协商和调剂,实际投入远远达不到项目实际需求,容易出现较大资金缺口。
(三)产业扶贫不强。一是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目前建设扶贫工作普遍存在重基础设施轻产业培育的问题,对产业发展考虑不多,部分建扶村在工作组进驻期间,抓了一些产业,因后续管理没跟上基本上没有效益。二是后盾单位缺乏足够重视。因建设扶贫工作周期短,后盾单位普遍考虑在两年较短的时间内抓好水电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因项目难把握、投入不确定、见效比较慢等原因而普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成果巩固不力。一是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没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靠“讨要”运转,村务管理无法进入规范化的常态。二是建扶工程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有些建扶工程质量不高,后期管理没有跟进,损毁无人修复,投入效益不能长久。三是村级社会事务缺乏管理。目前上墙的制度很多,但有一些不实用,部分村缺乏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面对具体问题束手无策。
三、对我县建设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多层次组织保障体系。一是成立高规格组织机构。把扶贫工作抓成一把手工程。建议成立以县委书记或县长挂帅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为常务副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建立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建设扶贫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二是建立建设扶贫点村选择公示公开制度,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三是建议适当延长建扶期。四是形成县乡联动机制。加强县扶贫开发办和县委基层办的工作职能。强化后盾单位建设扶贫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充分发挥后盾单位的牵头作用和指导作用,后盾单位要选派得力人员从事建设扶贫工作。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建设扶贫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乡镇党委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扶贫工作的统筹谋划和现场指导,让乡镇党委政府多主动考虑建设扶贫工作,形成县乡联动机制。
(二)建立社会广泛参与机制,拓宽建设扶贫投入途径。树立“大扶贫”观念,统一各部门认识,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一是加大主渠道投入,形成引领效应。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建设扶贫项目的资金投入并形成预算制度,用财政资金引导其它资金用于建设扶贫。二是做好整合投入,形成规模效应。政府加强协调,整合好各方面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财政、农业、畜牧业、林业、水务、交通、电力、建设等部门资金,集中财力用于建设扶贫,做好整村推进和建设一批有影响的产业扶贫项目。三是放宽信贷投入,形成“活水”效应。金融部门要加大扶贫力度,克服惧贷心理,探索建立扶贫信贷担保机制,充分发挥小额信贷作用。四是动员社会投入,形成社会效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扶贫,引导企业担当起一些社会责任,落实部门包扶任务,形成社会合力。
(三)加强产业建设,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把谋划产业、扶持产业、建设产业作为建设扶贫的验收内容,作为后盾单位工作组的重要职责予以明确。
(四)采取得力措施,巩固已有扶贫成果。一是建立后盾单位3年回访制度。建扶工作到期后的3年内要定期回访,帮助建扶村继续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把现有成果稳固下来并有所扩大,将回访制度一并纳入建设扶贫工作考核范畴。二是建立集体经济壮大机制。把村集体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建设扶贫的重要内容来考核,作为后盾单位的主要扶贫责任来约定。三是建立健全村级管理制度。县委基层办、县扶贫办和各后盾单位要指导建扶村制定一套管用的管理制度,加强建扶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使用效益;加强村级事务管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建立健全设施后期管理制度,强化村组后期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村集体资产产权明晰制度,为村集体资产办理好土地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等有关产权登记手续。四是进一步建立贫困人口保障机制。因病、因灾、因突发事件致贫的人口还会不断出现,做好这部分人的保障工作也是建设扶贫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要尽可能的把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这些贫困户,真正实现扶贫对象全覆盖。民政、教育、卫生、社会慈善机构应按照各自的职责,采取多种形式帮助真正的贫困群体,确保其在社会的关爱下,再通过自身的努力过上稳定的生活,并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来源:慈利新闻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