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驾乘摩托车时你佩戴好“安全头盔”了吗?

编辑:redcloud 2014-04-14 08:35:10
—分享—

  驾乘摩托车时你佩戴好“安全头盔”了吗?

  头部是人体重要部位之一,而头盔则是驾乘摩托车时保护头部的重要工具。在驾乘摩托车时,你记得戴头盔了吗?

  据调查,与摩托车有关的交通事故占总事故的比例很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驾驶人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头盔,头部受到重创而失去生命的。在事故中,凡是正确佩戴安全头盔驾乘摩托车的人,即使遭遇比较激烈的碰撞,大部分都不会危及生命安全,但未佩戴头盔的,即使是很轻的刮擦都有可能造成恶果。根据力学原理,头盔的半球形可以有效减弱分散冲击力,保护头部;头盔内部的泡沫护垫,更是起到缓冲作用。小小头盔,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比如交警还要提醒广大市民,戴安全头盔时应注意将带子扣上,调到适当位置固定好,以免头盔在发生事故时掉落起不到保护作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了你的安全和家人的幸福,请驾乘摩托车前戴好安全头盔!

  春季驾车防困倦

  俗话说:“春困秋乏”。由于春天的气候使然,人们经常会有一种懒洋洋的困倦感,在这种状态下驾车十分危险。因为人在困倦时,反映迟钝,判断能力下降,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由于道路条件较好,公路景观单调,驾驶员不需要更多的驾驶操作,更容易产生昏昏欲睡的倦怠感,可见其危险的程度。

  如何克服春困对行车安全产生的不良影响呢?

  其一,驾驶员在上路前必须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由于人体睡眠与觉醒节律的影响,应该尽量减少夜间行车的时间。

  其二,在行车过程中如果感到疲倦,应该停车休息,以免过度疲劳引起打盹。据有关部门测试,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同连续开车二至三小时就开始出现疲劳现象,这时应打开车窗呼吸新鲜空气,打开收音机提高音量,或将车停在安全地带,走出驾驶室做做深呼吸或健身操,待大脑完全清醒过来后再继续行驶。

  其三,驾驶员要提高安全行车的警惕,克服外界环境的催眠作用。行车环境的单调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可能潜伏着各种危险,比如前面的车辆可能会突然制动、前方路线突然出现障碍物等,驾驶员应随时注意观察路面动态,克服单调感,实现真正的安全行车。

  交通安全《三字经》

  交通安全《三字经》主要是适用于乘车人和行人的。

  人成长,要走路,交通法,要记住。

  过路口,别乱闯,步行时,走路旁。

  进路口,要看灯,红灯停,绿灯行。

  过马路,走横线,先左顾,后右看。

  保安全,再横穿,图方便,钻护栏。

  此行为,最危险,学龄前,小儿童。

  路上走,成人领,切记牢,莫乱跑。

  行走人,在路上,六不准,要记牢。

  不追逐,不乱跑,不扒车,不追车。

  不拦车,物不抛。人乘车,有规章。

  候车时,站点上,先下车,后上车。

  按序来,匆争抢。车内坐,要端庄。

  头莫伸,过车窗,要尊重,司乘员。

  不催速,莫闲谈,同目标,保安全。

  常学习,记心间,路畅通,齐向前。

  浅谈酒后驾驶的危害

  酒后驾驶,是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针对酒后驾驶多、易引发事故的特点,公安部布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酒后驾驶”为重点的专项整治集中行动,为了有效遏制了酒后驾驶的违法行为,净化了道路交通秩序,减少和预防了因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就酒后驾驶的危害,谈谈一点看法,以使警示。

  所谓“饮酒后”,一是指不论饮量多少,只要饮用了含有酒精的酒,包括白酒、啤酒或果酒等,时间在八小时以内的,均为饮酒后;二是酒精检测器检测,看血液中是否含有酒精成分,含有酒精成分的则为“酒后”。那么,为什么规定酒后不准驾驶机动车呢?因为机动车是一种速度快、冲力大的交通工具,它要求驾驶员行车时,对于道路上瞬息万变的交通情况,要在0.75秒内做出迅速的判断,并采取恰当的技术措施,才能保证交通安全。饮酒后,酒会对人的中枢神经起麻醉抑制作用。据有关资料,饮酒者每100毫升血液中含酒精50毫克时,反应能力即有所下降,达到100毫克时,下降约35%,达到150毫克时,下降50%,并使人动作失调,手脚失控。驾驶员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行车,发现前方危险情况,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踏板的动作之间的反应时间一般为0.75秒。

  饮酒后一是驾驶员会出现远视,视物的立体感上发生误差;二是反应时间要增大二至三倍。所以,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规定禁止 饮 酒后 驾驶车辆 。可有人误认为禁酒只限于白酒,实际上凡是酒类都含有酒精成分,如啤酒含3%至5%,葡萄酒含10%至15%,白酒含50%至60%。资料显示,驾驶员酒后开车,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为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6倍。由于酒后开车,对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危害极大,因此,我国把酒后开车按严重违章论处。

  归纳起来,酒后驾车具有以下危害性:

  1.触觉能力降低。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2.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

  3.视觉障碍。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辨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同时饮酒后视野大大减小,视像模糊,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对处于视野边缘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易发生事故。

  4.心理变态。在酒精的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周围人的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干出一些力不从心的事。

  提高汽车安全带使用的管理

  一、安全带在行车安全中的作用

  安全带能够保安全的原理十分简单: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其实有两次碰撞过程。第一次为汽车和外部物体碰撞,第二次为人和车内物体碰撞。安全带在汽车发生第一次碰撞的瞬间将驾驶员和乘坐人员紧紧地“束缚”在座椅上,极大几率地减低甚至消除驾车者、乘车者受伤的机会。汽车发生碰撞或遇到意外紧急制动时产生的巨大惯性作用力,会使驾驶员、乘客与车内的方向盘、挡风玻璃、座椅靠背等物体发生二次碰撞,极易造成对驾乘员的严重伤害,甚至将驾乘员抛离座位或抛出车外,而安全带能将驾、乘人员束缚在座位上。发生意外时,它能有效防止二次碰撞,并且其缓冲作用能吸收大量动能,减轻驾乘人员的伤害程度,从而达到保护驾、乘人员生命安全的作用。同时,系好安全带也是安全气囊发挥保护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否则,安全气囊展开时强大的瞬间撞击力对头部和颈部等较为脆弱的部位,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尤其对于儿童,这种伤害可能是致命的。碰撞试验表明,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带起到的保护作用是90%左右,加上安全气囊后是95%,而如果没有安全带的帮助,安全气囊5%的功效很难发挥。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在我国,不系安全带是造成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超速行驶和酒后驾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安全意识有关,安全带对驾、乘人员的保护作用确实不小,驾乘人员应该有自我保护意识,而现在在道路上驾驶车辆的驾驶员、乘客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自觉系安全带的意识,令人遗憾。

  二、不系安全带的主要原因

  2013年1月1日新规的实施,驾驶员对于安全带的认识有了一部分提高,但其仅限于驾驶员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或者城市快速路上行驶时,而乘座人、以及在一般道路上行驶,很多人还是意识浅薄。他们认为市内、县乡道路上行车的速度不快,不系安全带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安全带是所有的车辆安全系统中最基本的一个,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安全带的重要性。可是人们依然会“忘记”这么做,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一)、懒人心态:太麻烦懒得系。绝大部分人清楚知道安全带的重要性,但因为懒得动,很少主动去系安全带。只是当看到警察时,为了不被罚款,不得已才系上。这类人只有遇到了实实在在的危险以后,他们才有可能克服“懒人心态”,主动系好安全带。

  (二)、侥幸心态:我不会那么倒霉。有这种侥幸心态的人不在少数。“安全带虽然重要,可是我也不一定会遇上什么危险。”事实上,城市道路纵横交错,人流、车流密集,很容易发生事故。不论是在高速公路、低等级公路,还是在城市街区,安全带同样重要,有时候,危险就是在不经意时发生的。

  突遇车祸 八招自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乘车出行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可是一旦我们遇到乘坐的交通工具发生事故,如何才能更好地自救逃生?下面介绍一些发生交通事故中后的自救技巧,帮助大家遇到车祸等紧急情况时自救。

  1.在车辆发生险情或事故时,乘客头脑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明情况、采取适当措施,切忌惊慌失措。

  2.车辆遇险时,应双手紧紧抓住前排座位或扶杆、把手,低下头,利用前排座椅靠背或双臂保护好头面部。若遇翻车或坠车时,应迅速蹲下,紧紧抓住前排座位的椅脚,身体尽量固定在两排座位之间,随车翻转。

  3.车辆在行驶中发生事故时,切忌盲目跳车,应在车辆停下后再陆续撤离。若在车中感到将被抛出车外时,应在被抛出车外的瞬间,猛蹬双腿,增加向外抛出的力量,以增大离开危险区的距离。落地时,应双手抱头顺势向惯性的方向滚动或跑开一段距离,避免遭受二次损伤。

  4.当交通事故发生后,应迅速向消防(119)、交警(122)、急救中心(120)求救。并向就近单位、村镇紧急寻求救助,也可拦截过往车辆求援。

  5.遇伤员被挤压、夹嵌在事故车内时,要尽量避免暴力硬拉等方法,应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使用合理的方法实施救援;伤员救出后,应立即对其进行现场急救,再转送医院。

  6.如行车途中汽车突然起火,驾驶员应立即熄火、切断油和电源,立即设法组织车内人员离开车体。若因车辆碰撞变形、车门无法打开时,可使用车内安全锤击碎前后挡风玻璃或车窗脱身。

  7.当乘客衣物已经着火时,应采取向水源处滚动的姿势,边滚动边脱去身上的衣服,注意保护好露在外面的皮肤和头发。不要张嘴深呼吸或高声呼喊,以免烟火灼伤上呼吸道。

  8.当身上的火势扑灭后,不要着急脱掉粘在烧伤皮肤上的衣服,大面积的烧伤可用干净的布单或毛巾包扎,如有可能尽量多喝水或饮料。与此同时,没受伤的人员要尽快用灭火器、沙土、衣物或篷布蒙盖,使车辆灭火。

  夜间行车三忌

  对于驾驶员而言,夜间行车无可避免,但夜间行车若不注意方式,随便乱停乱放,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甚至遭到犯罪分子的暴力抢劫。昨天,兰州交警发布信息,提示驾驶员夜间行车应注意“三忌”。

  一忌停车拾物

  一些犯罪分子为了达到抢劫过往车辆财物的目的,常常将某些东西,如提包、金钱、油桶、轮胎等故意抛在公路上。驾驶员若贪便宜停车拾物,犯罪分子就会一拥而上,暴力抢劫。

  二忌桥头停车

  桥头是犯罪分子隐匿、出没的场所,尤其是宽路窄桥,停车不仅易遭歹徒的抢劫,而且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驾驶员在夜间行车途中,若非急需停车,应尽量避开桥头停车,以防发生不测。

  三忌会车不变光

  夜间行车,会车变光是确保安全行车的关键。会车时,要按规定使用灯光,若双方不变光,或一方主动变光,另一方不变光,往往会激怒主动变光一方,二者都会形成强光对射,致使双方视线不清,判断不明,尤其是在窄路、窄桥等复杂路段,极易发生撞车、翻车等事故。因此,夜间行车,驾驶员要文明会车,切不可逞强好胜,导致车祸,造成终生遗憾。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慈利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