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渔鼓达人”张辉明的普法岁月

来源:湖南工人报 作者:艾红光 通讯员 黄岳云 明卫国 蒋格伟 编辑:redcloud 2015-04-10 11:04:32
—分享—

  

 

  《湖南工人报》(2015年04月08日 06版)《湖南工人报》(2015年04月08日 06版)张辉明 3月10日,尽管天空细雨纷飞,但年过七旬的民间“渔鼓达人”张辉明还是如期来到慈利县金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为该校30多名学生传授渔鼓说唱的技巧。“我现在是学校的渔鼓教师,每周二为学生讲解渔鼓的历史以及打、唱技巧,渔鼓的传承人现在终于有了。”一见面,张老向记者道出了内心的喜悦。据金坪乡九年制学校工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一些传统的文化项目和曲艺正逐步走向消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渔鼓,就慈利县目前的情况而言,也就只有张辉明还在坚守,“作为学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项千年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所以,我们就专门邀请张老作为渔鼓传承教师,为学校有意学习渔鼓的学生进行系统地教导。慈利县政法委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张辉明利用渔鼓现场自编自唱普及法律的效果很好。他常在集市上进行渔鼓普法,因之,人称‘渔鼓普法达人’。”他还补充说,据统计,张老去年受邀参与渔鼓普法达30多场次,“他的普法渔鼓还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呢!”办成了一件难事1953年,张辉明出生于慈利县龙潭河镇云朝村的一个教师家庭,在他刚懂事时,父亲就被扣上“地主”的帽子。1976年,慈利县被误划成地主行列的后人纷纷据法力争,给父辈平反,张辉明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张辉明替父亲平反的过程并不顺利,最终还是在一位喜好研读法律书籍的表叔的帮助下,才得以成功。这让张辉明第一次感觉到了学法、懂法的重要性。此后,张辉明一边注意了解法律,一边依靠“渔鼓”手艺维持生计。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张辉明高票当选村主任后。村上修建村级公路,因涉及多人的田、土等问题,多年来修而不通。上任初始,张挨家挨户做工作,却仍无进展。他一度陷入管理困惑。在妻子卢金浓的启发下,张辉明背起渔鼓,挨家挨户说唱修公路的好处,“渔鼓一响,乡亲们喜笑颜开”。就这样,张辉明第一次寓教于渔鼓,办成了上任以来的第一件难事。“把渔鼓和法律知识结合,寓教于唱,寓法律于渔鼓,让我找到教育和说服村民的新方法。”张辉明称,此次意外成功,让他决心将渔鼓与法律宣传结合起来。教化了“刁民”决心将渔鼓和普法结合的张辉明,遇上的第一个难题是自己是个“法盲”,尽管曾有所了解,但并未深入掌握。从此,各类法律读物成了张辉明每天早晚必看的书籍。此外,他还坚持看《演讲与口才》等锻炼口才的书籍。张辉明把各种法律法规知识和社会新人新事新风尚等,编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顺口溜,用渔鼓在村民中义务演唱。1991年,他就成长为了一名司法调解员。谈及张辉明的渔鼓,龙潭河镇居民张文阶说:“他跟我们打的不是那些旧词,而是法律知识和家庭和睦的道理,让人受益呢。”此言不虚。张辉明打渔鼓不但改变了人们对渔鼓的认识,也改变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村民覃文敏(化名)以前是村里出了名的好吃懒做又蛮横的“刁民”。张辉明得知后,背着鱼鼓多次来覃家,给其讲一些法律知识,还拿自己的工资给他作担保贷款2000多元,帮他建起了房子,干起了养殖。现在,覃文敏已跨入先富行列。“个个要做遵纪守法的人,要争当先进的公民,要争当优秀的青年人……若要争当劳动模范,法律的条例就不能忘记……”事隔多年后,覃文敏面对记者谈及张辉明的帮助,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段渔鼓词。村民张美丽(化名)婆媳关系紧张,多次闹矛盾。张辉明得知后,在婆媳争吵时,带上行头赶赴张家,进门就开始打唱“家吵必败,和气生财……”“他的话真讲得好呢!”张美丽向记者回忆道,“此后,我和婆婆再也没有争吵过了”。在张辉明的渔鼓声中,云朝村悄悄起了变化:全村96%的家庭被评为守法光荣户,村里无违法犯罪、无重大民间纠纷、无计划外生育,无乱砍乱伐、无乱占乱建……成为“省级依法治村先进单位”。创新了普法形式张辉明渔鼓宣传法律知识的模式,很快被慈利县司法局所发现,并加以推广。慈利县司法局干部向世林介绍,自2010年开始,慈利县开始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普法行动。其中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村法治论坛,二是文艺普法下乡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老张全程参与,受他打渔鼓普法教育的百姓不下10万人次吧。”张辉明的渔鼓普法模式不但受到慈利县百姓的称道,同时得到了省市县,甚至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2009年3月,中宣部、国家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即给张辉明颁发了《全国“五五”普法先进个人》荣誉证书。“现在的老张已渔鼓普法成瘾了,每次出门,都不忘带上自己的行头,走到哪唱到哪。”卢金浓告诉记者,“平时,只要能参加,不论是大小会议、逢场赶集,还是人家办红白喜事,他都不放过机会。”名词解释:渔鼓,又称道筒、竹琴。流行于湖北、湖南等地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可上溯至唐代的“道情”即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后来,“道情”为民间艺人所习用,宗教内容便渐趋淡化,改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发展到现代,打渔鼓已经全然演变成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民间说唱艺术。

来源:湖南工人报

作者:艾红光 通讯员 黄岳云 明卫国 蒋格伟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慈利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