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政协慈利县八届四次全会建议发言材料之四

朱立军
各位委员:
我就加强农村教学点建设与管理作如下建议发言:
一、我县农村教学点建设管理现状
全县共有农村教学点151个,学生数3255人(其中小学一年级1294人,二年级1245人,三年级419人),占全县农村小学学生总数的12.6%;教师数245人,其中临聘教师170人。临聘教师平均年龄48岁,本科学历7人,专科学历68人,中师学历20人,高中学历40人,初中学历35人。
近年来,改造和重建了78个教学点,实现了教学信息资源网全覆盖,配备了学生营养餐,优化了教师结构,建立了教师交流制度,印发了教学管理常规细则,教学点的教师们在艰苦条件下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无怨无悔的工作,他们在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保障不足,办学条件简陋。一是经费保障不足。作为村级教学点,尽管规模不大、师生不多,但各项功能设施都必须具备。目前,我县各个教学点每年只有3万元的专项经费,而大多数村点校的老师都是编外人员,用于支付老师的工资、社保,全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即便学前教育能收费,因学生数少,也是杯水车薪,这样本就捉襟见肘的公用经费就无法保证了。二是改危任务艰巨。到2014年底全县还有73个尚未改造,这些地方一般只有一、二层砖木结构的平房或瓦房作教室,相当一部分平房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而瓦房更是年代久远,因得不到及时修缮,教室门窗损坏严重,粉刷脱落,学生食堂、运动场、卫生间、功能室基本没有,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加上全县大部分教学点都是原村办学校,都是村级集体土地,大部分没有土地证和产权证,翻修改造的手续繁琐,审批时间较长。三是配套设施奇缺。主要表现在教学、办公、运动、安保等设施设备奇缺,除了统一配置的远程教育数字设备以外,没有其他的教学用具、现代教学设备。老师只有教本、粉笔,站在斑驳的黑板前和简陋的教室里实施教育教学。
(二)选派教师不易,师资力量薄弱。一是编制不够合理。农村教学点教师配备仍然是按贯例一个班配备一名教师,或者一个复式班配备一个教师,实行包班管理,包班教学,教师工作量大,教师专业难以顾及,一些教学点较多的乡镇编制不够尤为突出,不得不临时聘请、返聘教师。二是整体水平不高。教学点一般在偏远的村,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环境孤僻,不是本村籍的教师一般不愿到此执教,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很多鼓励办法,但收效甚微,这样,就造成教学点的教师学历偏低,年龄偏大。除近几年特招的少数几位大学生以外,其他多半都是高中及以下学历,没有受系统的专业培训,仅凭经验,凭爱心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他们中有些是快退休的教师,有些是已退休的返聘教师,还有些是一直在教育战线但又无法转正的老代课教师。因年龄的原因,他们已缺乏接受教育新理念、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热情,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陈旧。三是专业人才缺乏。村校教师都是“全能型”的,既是校长(负责人)、教师,也是厨师、保安,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可以胜任,但英、音、体、美、信息等科目没有专业教师,就很难保证质量了,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根本无法保证课程开齐开足,教学质量令人忧虑。
(三)社会关注不够,教学管理欠缺。一是撤留两难选择。随着村级学生数量的减少,部门教学点成为“空校”,一部分点校已被少数村委会以借修村部和卫生室的名义挪作他用,甚至还有个别地方被村民侵占。由于我县地貌复杂,人口分散,撤并过远,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还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不撤,一人一校,几个学生的模式,投入、师资和教育教学质量又难以保证。而社会给予农村点校的关注、关心又微乎其微,甚至还无从下手,他们面临着撤留的两难选择。二是教学管理不足。目前,我县农村教学点都是由乡镇中心学校直接管理,乡镇中心学校对村点校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期终考试评价、营养餐的供给或配送、校园安全等方面,除此以外,更加细致的教育教学管理几乎没有。对村点校教师培训过少,教研活动基本常年不开展、不参加,业务培训已在他们心中淡化,就连能为他们减轻负担的远程数字教育设备,有些教师都不会使用,资源也没有更新。三是家庭教育缺位。村点校的特点就是留守儿童众多、基础条件薄弱,学生在校享受的教育资源与城镇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回家之后更是疏于管理。学生回家后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与引导,连起码的亲情都保证不了,久而久之,学生既不爱校,也不恋家,心理也会随之失衡,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寒门学子愈加难以跳出农门也就成了必然。
三、建议
(一)科学布局、政策扶持。一是合理规划建设。结合撤乡并村工作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搞好农村教学点的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对有需求而又没有校舍或校园面积不足的村,要在规划时预留学校用地,保障后期发展需要。实行教学点建设项目打捆报批、“一站式”审批,在确保安全施工、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简化各项审批,严格按照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审批事项限时办结,充分利用学校两个假期,保证师生开学有新房使用,减少学校安全监管和隐患。同时,加强对“空校”的管理,明晰村级教学点的产权,防止资产流失。二是保障经费投入。要加大农村教学点的经费投入,足额预算教学点的建设费用,逐年减少教学点危房。配齐各种教学设备,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保障教育教学需要。按照相关规定拨足公用经费,杜绝截留、挪用教学点公用经费和不合理开支公用经费的现象。三是提高教师待遇。在经济上,除落实正常津贴外,建议县级层面出台给予教学点教师特殊津贴的相关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按乡镇的远近不同、同乡镇各教学点的距离不等等因素,分档提高教学点教师的边远补助和交通补助;在政治上,将职称评比、各类评优的比例向教学点教师倾斜,强化对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二)优化队伍,加强管理。一是调优教师编制。改变以“师生比”为衡量标尺来确定学校教师编制的模式,总编制数控制到系统,在系统里进行调配,保障教学点学生不平衡情况下的教师配置。二是用活人才机制。一方面通过省特岗计划和县公开招聘的方式大量引进优秀人才,并大力培养定岗到教学点的本地师范生。另一方面实行术科教师“走读制”,专业教师只聘到中心学校或比较集中的片小,实行教学点术课流动开课设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三是抓好日常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落实村点校日常管理,将教师考勤、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待遇挂钩,逐步提升教学水平。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标兵、扬正气,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三)联动发展、共同关注。一是优化教学环境。落实好部门到校检查申报制度,杜绝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建立健全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为教育办实事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成立校周边安全治理办,村支两委具体负责所辖学校的校周边环境,确保师生安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二是引导家庭教育。引导家长送子女就近入学,最大程度保证学校人数和班额,减少复式班,分开幼儿班和日教班,最大限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家长多途径与子女联系沟通,不当甩手掌柜,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生活氛围。三是呼吁社会关注。积极鼓励社会资源参与教学点建设、关爱学生成长、维护学校周边环境,将更多的目光集焦到农村教学点来,让更多的企业、成功人士反哺农村教育,真正将农村教学点从“小而差”打造到“小而美”。
政协慈利县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秘书处 2015年12月16日
(共印560份)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政协慈利县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秘书处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