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政协慈利县八届四次全会建议发言材料之三

县政协提案法制联络联谊委员会 陈斌
各位委员:
现就关于强化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如下建议发言。
一、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
我县是农业大县,2014年全县大宗农产品播种面积99.8万亩,出栏大牲畜116.23万头、家禽422万羽,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相关监管部门积极探索如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认真落实监管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监管体系正在形成
2013年我县全面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基本解决了有机构管事、有人干事、有能力办事的问题。
一是机构基本建立,责任基本落实。农业、畜牧等部门和乡镇分别成立了专门班子,有专管员,层层明确了监管责任。二是装备有了基础,能力基本具备。县乡种养业监管部门和执法机构配备了部分电脑、照相机等基本办公设备和少量的巡查监管交通工具。
(二)检测体系已有基础
我县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一是检测装备在完善,检测能力在提升。全县共有农产品检测室18个,其中县检测站3个,乡镇监管站检测室6个,市场(超市)检测室6个,基地检测室3个。养殖业有畜禽水产品检测室1个,各乡镇畜牧站均开展了生猪“瘦肉精”试纸速测。二是监测力度不断加大,监测结果得到运用。全县种植业农产品检测范围已扩展到乡镇农贸市场及全县较大规模的蔬菜水果基地。
(三)标准种养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县将农业标准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推进力度,探索完善制度机制,有力促进全县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一是标准种养规模扩大。全县68个农业标准化专业合作组织中社员1.32万户,生产企业35家,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已突破70万亩,生猪标准化养殖规模已达50万头。二是努力实施产品认证。全县有效的“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5个。江垭有机鱼、洞溪辣椒誉满天下,柑桔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1.7万亩。
(四)行业执法进入常态
近年来,针对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重点隐患,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一是投入品监管执法不断深入。开展农资经营主体清查,严格农资批发环节产品备案审核制度,建立了农资经营人员持证上岗、进货查验、农药专柜销售等制度。二是农产品监管执法逐步展开。对全县农资店、生产基地的生产记录和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是否规范,农残检测开展情况等,开展常规巡查。以问题为导向,集中开展违规违法经营高毒农药、在蔬菜生产中使用禁限用农药、饲料添加等专项整治行动,做到了经营单位核定规范化、购买农药实名化。
二、当前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隐患增多
一是在农业产地环境领域,工业及矿产废水、废渣和长期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使农产品产地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破坏。二是在农业投入品领域,新的农兽药品种和新的添加物质不断出现,非法添加等隐形成分更加复杂,手段更加隐秘,危害更加严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新的隐患。三是在农产品生产领域,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法制意识淡薄,在生产过程中对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缺乏有效控制。全县种植业企业68家,建有检测室的仅仅3家,且很少开展检测工作。四是在农产品消费领域,农产品流通经营者对农产品检测认识不够,产品检测室自检形同虚设。
(二)机构队伍不强
一是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够。没有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乡镇监管工作滞后,乡镇农产品检测还没有起步,监管处于应急和应付状态。全县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监管机构设置欠优。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目前还处于分散设立、各行其是的局面,没有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执法机制,监管网络没有延伸到村。三是监管队伍建设滞后。县农业局监管股只有4人,畜牧局监管股只有2人,绝大多数乡镇监管站有名无实,县农产品检测站目前还是差额拨款事业编制,在岗工作人员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
(三)监管存在死角
一是农业投入品经营仍存在不规范现象。种植业投入品经营的申请审核备案、分区摆放、实名购买等有待进一步规范。二是农业标准化种养仅停留在试点阶段,没有全面推进;诚信体系和溯源体系均未建立,企业诚信度没有组织评价,超标产品无力追溯。三是农产品质量检测还存在断层和死角。外地入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乏力,农村自产自销的监管难以到位。
(四)执法力度不大
一是硬件落后。县级监管机构没有配置巡查监管、流动检测交通工具。部分乡镇监管站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大多数乡镇监管站没有配置检测设备。二是技术支撑不足。县农产品检测站仅仅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合格,还没有获得省级机构考核认证,农产品检测缺乏法律资质。三是惩处乏力。监管执法浮于面上,惩处、震慑度不够。
(五)投入保障不够
财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2015年财政预算仅18万元。
三、做好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
2015年我县已被定为全省10个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之一。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提以下5点建议:
(一)健全体制,强化责任
一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领导及其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分步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二是建立健全监管检测体系。在监管体系上,建立“县—乡—村—企业”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强乡镇监管站建设。乡镇监管站至少要有2名专职人员,村要有协管员,农业企业要有信息员。建立标准化种植养殖、诚信评价、产品认证、质量追溯等信息平台。
(二)无缝覆盖,强化监管
一是强化主体监管。实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对纳入监管名录的生产经营主体及种养大户的责任告知率、培训率达到100%,并建立监管台账。建立诚信评价机制,定期公示诚信评价结果。二是强化过程控制。落实生产记录制度和产品检测制度,严格执行禁用、限用农兽药管理规定,屠宰企业落实流向登记制度。农产品坚持包装标识,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监管网络系统和信息查询平台。三是强化准出准入。及时发布《慈利县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通告》,监督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自觉进行自检或委托检测。要强化查检。屠宰企业要落实进场查验、肉品品质、“瘦肉精”检测等制度;建立农产品收购储运和批发零售查验、抽查检测制度。四是鼓励产品认证。引导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认证补贴奖励机制,加大证后监管力度,保障认证产品质量。
(三)从严执法,强化惩处
一是严格投入品监管。建立监管信息平台。对农业投入品质量开展常态化监测,定期对交易市场、生产基地的投入品开展监督抽查和技术指导。实行种子、肥料、农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落实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落实投入品购买票证、台账制度;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推行自配饲料监管制度。二是严肃常态执法。不定期地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屠宰、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开展执法检查。三是严厉依法处罚。依法查处县域内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生产销售使用违禁农兽药、非法添加有害有毒物质、收购销售屠宰病死动物、注水、私屠乱宰、虚假农产品认证、伪造冒用“三品一标”产品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犯罪行为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在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成立农产品食品安全执法中队,严厉打击农产品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行为。四是严防突发事件。建立应急处置联合执法机制,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联合执法组织,与农业执法大队合署办公。
(四)拓展宣传,强化共识
采取电视、广告、广播、红网、信息平台、手机短信、宣传车、标语、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政策、农业科技知识、识别真假农资和认证产品的知识,树立政企共管、政企有责的理念,营造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责的氛围。
(五)加大投入,强化保障
县政府在统筹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上,要逐步加大投入,其经费应根据监管工作需要,由县农业部门提岀方案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
政协慈利县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秘书处 2015年12月16日
(共印560份)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政协慈利县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秘书处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