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政协慈利县八届四次全会建议发言材料之二

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 陈鸿
各位委员:
我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我县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有200多处。如何认真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县政协调研组经过广泛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勘测,认真挖掘整理,遴选出了十一大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民族民俗文化。
一、十一大民族民俗文化概况
(一)历史悠久的三大古文化遗迹。一是白公城遗址。该城始建距今2500 多年,自楚至隋,为县治所在地。现存文化层厚50至80厘米,一些灰坑深达2米有余,有道路、水井、护城河、城墙夯土和土台式建筑等遗迹。据有关学者考证,白公城第一任县令白公胜即为鬼谷子,是鬼谷神功开山鼻祖,是创立纵横捭阖术的谋略家,被誉为“世界谋略之祖”。二是九溪卫城遗址。它是我省唯一幸存最为完整的明朝军事城堡,自明洪武至清雍正年间长达300多年,是与天津卫齐名的全国十二大卫所之一。三是骑龙岗古墓群。它是我县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葬密度之高、类型之多、保存之好乃全国罕见,出土有楚简、铜礼器、铜兵器、陶礼器等重要文物,出土时保存有2300多年的鲜鱼、水银,堪称考古奇迹,与里耶相媲美。
(二)忠义仁勇的三大历史人物。一是覃后。他是土家族人心中的英雄人物,因反抗明朝的歧视压迫而被凌迟处死,土家族人每年“六月六”、“晒龙袍”就是为了纪念他。二是孙开华。他是中国近代史中100位民族英雄之一,在中法淡水之战中创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被清咸丰皇帝赐号“擢勇巴图鲁”。孙开华长子孙道元长媳张秀容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壮烈殉国,可谓满门忠烈。三是唐牺支。他是辛亥革命的功臣之一,民国陆军中将,宜昌起义的总司令,广州军政府别动队总司令、湖南劳军使。
(三)世代相传的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自然门武术。自然门与咏春拳齐名,“南北大侠”杜心五师承徐矮师,将其发扬光大,弟子遍布海内外,福建等地自然门武术研究方兴未艾,慈利作为发源地,更有大文章可作。二是板板龙灯。它起源于宋朝,是土家族人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每逢重大喜庆节日进行表演,场面非常壮观,影响十分深远。三是化胧灸。化胧灸是一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针灸方法,全国各地前来就诊患者络泽不绝,声名远播,被誉为“中医皇冠上的明珠”。
(四)独具民族风情的三大特色村寨。一是杨家坪村。该村位于阳和土家族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村寨。二是三王村。该村位于广福桥镇边陲,是“四十八寨”的核心景区。三是新坪村。该村是南山桃园的核心地域,村里奇峰秀水,“一线天”瀑布叹为观止,土家转角楼独具特色,三板鼓、渔鼓、土地戏等曲目引人入神。
(五)血火浇注的三大军事文化。一是慈利抗日阻击战。1943年11月,国军74军3个团与日军13师团5个联队在慈利决战,重挫日军,是常德会战的主要外围战场。二是棉花山反围剿阻击战。1935年2月初,红六、红二军团在溪口镇棉花山与敌军殊死战斗,毙敌1200余人、俘敌30人。三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原型人物之一张沈川。张沈川是我党早期著名的地下工作者,隐蔽战线上的一员老将。
(六)香火兴旺的三大宗教圣地。一是五雷山道观。该道观有“中国南武当”“楚南第一胜境”之称,为湖南最大的道教文化群落。二是云朝山寺庙。该寺庙位于高桥镇与金坪交界处,是湘西北最著名的佛道合一的宗教圣地,2000多年来一直香火兴旺。三是青山寺庙。该寺庙位于零阳镇青山村,据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七)绿色环保的三大特色饮食。一是杜仲系列产品。我县是全国第二大杜仲产地,开发出的杜仲酒、杜仲茶等系列产品远近闻名。二是七姊妹辣椒。洞溪七姊妹辣椒是全国地理标志产品,闻名遐迩。三是红薯粉丝。慈利纯手工制作红薯粉丝已有百年历史,创出了“丝丝香”等名优品牌。
(八)健康宜人的三大养生温泉。一是江垭温泉。它是张家界第一家温泉度假村,也是目前湘西唯一一家仿古式半露天温泉,为国家4A级景区。二是万福温泉。它是融中华福文化与温泉沐浴养生文化于一体的国家4A级休闲度假旅游景区。三是宜冲桥温泉。该温泉的偏硅酸和锶的含量与人体血液中含量几乎相等,具有极好的保健疗养效果。
(九)特色浓郁的三大神话传说。一是慈姑传说。远古时期,发生在慈姑山云裳亭的一个感人爱情故事,为慈姑县名的由来。二是桩巴龙传说。很久以前,一位陈姓少年因误吃龙珠变成蛟龙,其尾巴被打断,因探望母亲被困井中,是中国孝文化的典范。我县出土历史文物中就有桩巴龙,印证了这个传说。三是毛菩萨传说。人们为了纪念北宋时期为民除害的毛先锋,每年举行隆重的抬毛菩萨活动,为民祈福。
(十)兰芷芬芳的三大书院。一是渔浦书院。它是我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书院,位于阳和乡渔浦村。二是月川书院。它是我县最早修建的书院,位于零阳镇永安村。三是两溪书院。它是清光绪帝赐“士食旧德”“嘉惠士林”匾的书院,位于零溪镇两岔溪村。
(十一)巧夺天工的三大宝塔。我县古代先后建有准堤庵、北门口、太坪三座宝塔,是当时慈利县城的地标性建筑。据清同治县志记载,由卓姓家族于明末清初捐资修建的准堤庵宝塔,与鸳鸯浦、芙蓉渡等被称为县城四景。
二、十一点建议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十一大民族民俗文化,是慈利厚重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精品,是一张值得重金打造的金名片。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十一大民族民俗文化作为我县的标志性文化品牌来打造,统一形象包装、统一宣传口径、统一规范内容,切实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提高慈利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二)成立文化开发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文化发展的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每个文化品牌项目明确一名县级领导主抓,一个县直单位联系负责,每个项目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
(三)紧紧抓住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机遇,在全面调查摸底全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十一大文化品牌开发与保护总体规划,每个文化品牌制定具体的专项发展规划。积极向中央和省相关部门争取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向市场推介一批市场运作的文化建设项目。
(四)把慈利的历史文化元素注入全县各项建设中去,对城市道路、公园等公共设施,依托十一大文化品牌进行命名,如在县城新区命名杜心五路、孙开华路,在琵琶洲建立宝塔主题公园等等,努力将慈利建设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五)围绕十一大文化品牌,出版一本介绍慈利本土文化的书籍,向机关单位、企业、学校推广,增强全县人民群众的历史文化意识和自豪感,向旅游景区景点、酒店书店广泛发售,扩大慈利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六)多渠道筹资修复或重建书院、寺庙、古城等历史文化建筑,如在溇澧水交汇处的放马洲、蒋家坪太坪、永安安嘴分别重建三座宝塔,将其打造成为县城文化地标,提升城市形象。
(七)结合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整合涉农资金,对三大特色民族村寨和三大特色饮食给予重点扶持,经过几年持续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丰富特色村寨的文化内涵,努力把三大特色村寨打造成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张家界“王村”,把三大特色饮食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民族风味食品。
(八)组织评审会、研讨会和邀请专家、文艺工作者、作家、导演来我县调研考察,依托十一大文化品牌,推介三大历史人物、三大神话传说和三大军事文化等创作素材,吸引和鼓励其拍摄纪录片、电影、电视剧、撰写小说等,对外推介宣传慈利文化品牌。
(九)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文化艺术协会组织,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文化品牌建设,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文化产业,把慈利这盘文化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十)重视文化品牌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尤其是抓好优秀文化传承人的树立和培养,如板板龙灯第几代领头人、自然门武术第几代嫡系传人、化脓灸第几代领军人等等,同时培养一批文化艺术接班人,防止“人死艺绝”,实现民族文化的世代相传和发扬光大。
(十一)采取政府加强引导、协会具体组织、群众自发参与的形式,积极承接张家界广阔的旅游市场,确定固定的一周时间(建议每年十一黄金周左右)集中展示板板龙灯、抬毛菩萨、龙舟赛、武术表演和民族美食等各种民风民俗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和体验,形成独具慈利民族风情、世代传承的民族民俗文化节,成为慈利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努力把文化活动周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一场文化盛宴。
政协慈利县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秘书处 2015年12月16日
(共印560份)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政协慈利县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秘书处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