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农开项目对比照(龚汉业摄)

2015年高峰乡鸳鸯池村一事一议建设前照片

2015年高峰乡鸳鸯池村一事一议建设后照片

保障廉租房(龚汉业摄)

慈利双安防洪堤及水岸新居(龚汉业摄)

慈利县城澧水大桥(龚汉业摄)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财政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植和巩固财源,不断增强财政实力,致力于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成绩
(一) 财政收入逐年增长。财政收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五年共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98亿元,年平均8.2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10亿元,比2010年的5.08亿元增加4.92亿元,增长96.85%。地方收入共完成27.54亿元,年平均5.51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6.85亿元,比2010年的3.18亿元增加3.46亿元,增长115.4%。在地方收入中,国税共完成2.57亿元,年平均0.51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0.69亿元,比2010年的0.32亿元增加0.37亿元,增长115.6%;地税共完成12.93亿元,年平均2.59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3.13亿元,比2010年的1.63亿元增加1.5亿元,增长92%;财政共完成12.05亿元,年平均2.4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3.01亿元,比2010年的1.22亿元增加1.79亿元,增长146.7%。
(二) 财政支出不断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和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有力保证了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共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4亿元,年平均27.48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39.16亿元,比2010年的15.48亿元增加23.68亿元,增长153%。一是坚决保障了工资的正常发放,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二是不断加大了民生支出的力度。共实现民生支出近80亿元,年平均16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26.63亿元,占当年总支出的68%。三是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通过“一卡通”发放粮食直补等资金达11亿元,年平均发放2.2亿元,比2010年的1.6亿元增加0.6亿元,增长37.5%。四是争取资金成效显著。共向上争取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02.9亿元,年平均争取20.58亿元,其中2015年争取25亿元,比2010年的12.78亿元增加12.22亿元,增长95.62%,极大地缓解了我县财政支出困难。五是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1122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007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6.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35万亩,新建及维修溪坝25座,硬化渠道137.31公里,山塘整修68处,新建及维修机耕路54.76公里,新增及改善灌溉面积7.72万亩,新增及改善除涝面积0.8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25万公斤、油料生产能力119万公斤。财政投资1339万元,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6个。六是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共向上争取专项资金26936.58万元,其中2015年争取9209万元,缓解了城镇困难群众的住房难题。
(三) 财政改革不断深化。一是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至2015年我县建立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统筹协调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全县纳入部门预算单位133家。在全县范围内推进了预决算公开。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至2015年底,全县117个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横向到边”的目标,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总量由2010年的5.5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1.96亿元,增长294%,财政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率由2010年的35%提高到2015年的62%;2015年8月推行了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逐步推进“纵向到底”的目标。三是着力推进税制改革。严格落实中央税制改革部署,重点推进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改革。四是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出台《慈利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实施办法》(慈政发〔2015〕4号),引入专用资产管理软件,促使资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摸清了全县国有资产底数。五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五年来共投入财政奖补资金10306万元,完成村内道路、小型水利、环卫、绿化等建设项目1674个。六是推进PPP(公私合作项目)申报。2015年,有慈利县廖家湾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慈利县城市天然气供气工程、慈利县蒋家坪新区弱电管网项目、慈利县蒋家坪新区污水处理工程四个项目申报省PPP模式项目试点,其中慈利县城市天然气供气工程参加了第二批PPP项目评审。
(四) 财政监管不断强化。一是硬化预算约束,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二是加强财政监督。以乡镇财政所为重点开展检查,查找资金管理薄弱环节;开展扶贫专项资金检查,监督扶贫效果;配合县纪委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专项检查,严厉打击违纪行为;完成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县级和省级重点检查,建立健全涉农资金安全、规范、有效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支出管理。2015年我县三费支出2876万元,比2010年减少2753万元,下降48.90%。强力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公务卡结算率由2013年的32%提高到2015年的42%。四是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管理,共完成政府采购合同金额89567万元,节约资金9378万元,年均节约率达10.47%。其中,2015年完成政府采购项目320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01个,成交金额3.5亿元,节约资金3240万元。五是全力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共完成评审项目1869个,评审金额39.17亿元,审减金额5.08亿元,年均审减率达12.97%。其中,2015年送审项目500个,完成送审金额9.19亿元,审减资金1.35亿元,审减率13.48%。六是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共有28个乡镇财政所被评为省级标准化财政所,其中13个被评为省先进财政所。
五年来,我县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财政收入的增速与全县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依然缓慢,对上级财政依赖程度较高;财政收入质量不高,财源和财税征管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刚性支出的需求较旺,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等。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民生民本的理念,严格预算约束,强化财政管理,以有限的财力力求民生改善的最大化。
二、2016年及今后五年的工作规划
(一) 总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财税改革,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力支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升财政工作的法治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建设区域经济强县和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强财力保障。
(二) 收支目标(以2015年为基数):2016-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收入均按10%增长;到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57亿元。
(三) 工作重点及措施:
1.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功能,助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一是继续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增加社会投资总量。二是深入实施大项目、大企业推动战略,强力推进三大引擎建设和六大支柱产业及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税源的发展,加快四化进程。三是支持对地方收入贡献大的产业、行业优先发展。四是大力发展旅游、服务、文化等第三产业,提高竞争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抢抓政策机遇,加大项目衔接和资金争取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2.全力以赴抓好财政收入征管,用收入增长体现经济增长。一是认真开展税收分析。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和税收政策调整对我县财政收入增收的影响,继续突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的分析和监控,确保重点税源、税种稳定增长。二是坚持依法治税。进一步优化税收征管环境,严格执行国家各项税收法律法规,认真清理税收等优惠政策,做到该征则征,应收尽收;该退则退,该免则免。三是全面推行综合治税。建立健全综合治税部门联动、协作配合机制,有效共享信息资源,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通过多个部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最大限度的堵塞征管漏洞。
3.加快推进财税各项改革,逐步完善财税管理体制机制。一是构建科学有序的收入管理机制。按照省厅统一部署,重点推进税种改革。加快“营改增”步伐。提高收入质量,力争税收占地方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二是构建完整透明的预算管理机制。规范债务管理,严控新增债务。三是构建完善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四是构建运行高效的资金管理机制,加强支出管理,把财政监督嵌入财政预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力争财政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率达到90%。加强国库现金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进一步提高公务卡支付结算比例,在2016年达到50%,2020年前达到60%。严格落实《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加强对乡镇财政所的管理力度。加强会计行业监督,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建立完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金财工程”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控财政资金运行流程和关键节点,防范廉政风险。
4.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继续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做强农业产业,大力支持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抓好精准扶贫,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向特困村、特困人群倾斜。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抓好教育扶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完善城乡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加强再就业资金管理,支持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村级和社区居委会的扶持力度。支持社会治安防控、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5.建立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全面提升财政工作水平。强化政治思想教育,不断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学习教育,加强对新《预算法》、财税体制改革以及财政金融、法律等知识的学习研究,不断提高为民理财水平。进一步完善年度考核、民主评议、竞岗轮岗等干部管理制度,引导干部守纪律、守规矩,主动适应在严格约束下干事创业的新常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为经济发展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在工作中讲服务、讲效率、讲执行力,以作风转变推动工作开展,在社会上继续保持财政干部的良好形象。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慈利县财政局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