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因此,生态旅游的内涵是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在我国建设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粗放式经营的发展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生态发展的需要。以慈利县二坊坪镇黄石水库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为例,黄石水库的发展道路就是要走发展生态旅游的道路,也就是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才有发展出路。
黄石水库位于湖南省沅水支流白洋河上游,水域跨越桃源、慈利两县,水库总库容6.02亿立方米,其中有约三分之二的水面在慈利县二坊坪、龙潭河两镇境内,其余跨越桃源县热市、黄石两镇。该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发展渔业等的综合效能的国家大(Ⅱ)型水利工程。临库周边的4个乡镇总人口23785人,山林面积21.23万亩,其中纳入公益林面积15.35万亩。水库中每个小岛上的植被长期保护良好,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
黄石水库库区群众的基本收入来源是靠水面养殖经营。但是,长期以来的拦网养殖、网箱养殖、投肥养鱼、污水直排等不良经营管理方式对黄石水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2003年以来,张家界市与常德市共同依法对库区沿岸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治理,于是黄石水库被湖南省政府确定为生活饮用水一级保护区。通过落实补偿决定、联合有序地执法等措施,如今黄石水库生态环境、水质等都得到了根本改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若加上原有的森林、小岛、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资源,这些都可为黄石水库发展生态旅游支撑起一片新的蓝天。其实,脱离经济发展抓生态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生态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所以,黄石水库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所走的道路,即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做好保护工作、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发展好生态旅游的路子,越来越符合现代黄石水库的实际发展需求,目前发展新兴的生态旅游已经成为黄石水库不可或缺的战略抉择。
黄石水库发展生态旅游,有以下突出的区位优势:
一是毗邻张家界核心风景区,客源相对稳定。黄石水库距离长沙约240公里,2.5小时车程,距离张家界市50公里,常德市55公里。水库临近有较成熟的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张家界大峡谷、五雷山道教圣地、夹山寺等风景区,可形成西北、西南旅游线,客源较为稳定。
二是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广阔,旅游消费潜力极大。特色农产品方面:黄石水库沿岸特色农产品丰富,如富硒大米、茶油、花生、柑桔、麻鲢、鳊鱼、红鲤、楠竹,柑桔、黄姜、杜仲、红薯、板粟、毛粟、茶叶、烤烟、三红蜜柚、琯溪蜜柚、竹笋、山野菜、青鱼、娃娃鱼、桂花鱼、乌鲩、叉尾鲴等,有吸引旅游者和打开市场销路的潜力。旅游产品方面:根据本地特点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传承和发展当地手工艺品,挖掘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相衔接起来,可以指引旅游者在旅游观光过程中学会移情移景、情景交融,让他们领略到黄石水库地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该地域生态旅游的兴起必然会带动相关旅游餐饮业的长足发展。如黄石水库区域独具特色的黑山羊、农家猪、山鸡等,那可是游子在“水库之乡”旅途中值得品味的特色美味。
三是库区沿岸溶洞景点和水上项目丰富,景点开发价值突出。库区内共有大小岛屿几百个,完全独立的湖心岛则有数十个,其余则多为半岛,水库蓄满水后,形成了山中有水、水中环山的独特自然景观。丰富的水资源可开发水上游乐项目,如水上游船、水上冲锋舟、水上垂钓休闲、游泳项目等。库区内域的莫峪、卓湾两村等范围内有自然的大、小溶洞和天眼280多个,洞内石柱、石笋、石帘、石像、石花等发育完好,洞下是阴河曲径通幽,终年流水不断。溶洞内则仿佛是宏伟壮观的“地下迷宫”,往往令人扑朔迷离、回味无穷,极具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
四是地区产业带动就业效应明显。大力发展黄石水库区的生态旅游项目,不仅能带动黄石水库沿岸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落后局面,还可进一步增强与张家界市、常德市之间的旅游联动力度,带动地方的特色产品深加工发展,增强支柱产业的外向度,解决当地劳动就业问题,促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黄石水库的开发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应看到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时候,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两者妥善开发利用,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促进水库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型。
来源:红网慈利分站
作者:杨金斌 张玲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慈利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