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纸术造纸工序视频】
在张家界市慈利县广福桥镇老棚村及零溪镇原星旗村一带,流传着一种古法造纸技艺。这种古法造纸技艺以生长于此地的嫩楠竹为原材料,经过选料、剖料、腌制、漂洗等几十道工序生产制造出一种金黄色,散发着淡淡竹香味的纸。这些纸张打上花纹后供祭鬼神时焚化用,或逢年过节烧给已故的亲人,当地人称这种纸叫“钱纸”,造这种纸的人,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们为“行长”。

钱纸,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可这种古法造纸工艺,相信大家了解不多。现在,跟着小编一起去慈利零溪镇原星旗村去参观这古老的传统工艺吧。

每年的秋天,是造纸的季节,造纸的原料就是这万亩竹海里当年生长的新竹。 新竹比较嫩,造出的纸张较细腻。

砍下的竹子从山上背回村子里,先截断成约两米长的一节节,再从中剖开,剖成细的竹片。


把剖好的竹片扎捆,然后放入就地挖好的土坑内,用石灰浸泡、压腐,这道工序俗称“淹竹”或“腌刷”。


一般的竹子要浸泡三到五个月,竹子越老浸泡压腐的时间越长,其间每过30到50天还要人工上下翻动一次。


沤熟的竹子往往要经过溪水冲洗干净才能捣刷。用牛拉石碾对竹子进行反复的碾压,形成絮状的纸绒。这道工序俗称“捣刷”,是非常辛苦且十分重要的一道工序,纸绒的粗细长短决定着纸张的质量。


把碾烂成泥面状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加入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粘液,用一根木棍使劲的搅拌,让纤维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成为纸纤维的悬浮液,再倾倒入纸槽里面。然后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泾纸膜。

荡料入帘这道工序在造纸过程中是最费力的,抄纸的工匠站在纸槽旁重复着舀水、抬起竹帘。另外,捞纸时还得靠经验,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重纸又会太厚,完全凭工匠的手法。


覆帘压纸: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然后移开竹帘,这层泾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泾纸页中的水分。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每日每个工匠只能做300到500张纸。


将压好的纸拿到太阳底下晾晒,等纸张干透便可收回裁剪、整理,包扎成捆。


每逢当地集日, 村民们便用筐子挑着这些成捆成捆的纸去赶集出售。


钱纸在使用前还要用钳子打上像铜钱一样圆圆的花纹,只有打了花纹的钱纸才能在祭祀拜神时所用。


慈利零溪镇原星旗村座落在星德山下,村子里空气清新、风景怡人,有千年榔树,五百年古樟,万亩竹海,古老的造纸作坊,既可参观体验传统古法造纸术,还可徒步上星德山赏斑斓多彩的秋色。村子里还有一棵很奇特树,据说人在树洞里许下的愿望都会实现噢!

【五百年古樟】

【千年榔树】

【星德山秋色】

【许愿树】

传统造纸工艺技术流程复杂,工序众多,劳动力度大,经济效率甚微,掌握这种传统工艺的艺人越来越少。近年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造纸技艺逐步受到保护与重视。2017年6月,张家界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幕式精彩亮相慈利人民广场,慈利土家花灯、慈利傩戏、抬故事、老棚古法造纸术、土家族澧水船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实物展示、图文资料、视频介绍、现场制作、传承人技艺展演等形式,展示了我县非遗保护成果,全面宣传我县非物质遗产项目,充分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来源:风情慈利
作者:微春光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