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45年2月20日结婚至1947年5月16日张灵甫战死,短暂的两年多时间,张灵甫和王玉龄这对夫妻之间的故事却以中日之间、国共之间的两场大搏杀为背景展开,成了贯穿20世纪的一段传奇。
就是这对让后人颇为争议和颇具传奇色彩的夫妇,与湘西慈利有着不解之缘。
张灵甫,又名宗灵,字灵甫,又字钟麟。1903年8月20日,张灵甫出生在长安东大乡东大村的一户农家。

张灵甫、王玉龄夫妇
1925年5月,张灵甫与慈利方大临、杜佳儒、唐芳儒、杨国华等同为黄埔军校第4期生。张灵甫毕业后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担任排长,后跟随蒋介石征伐军阀,参加"围剿",升至第一师独立旅第一团团长。1935年,因杀妻案被判刑10年,此后改名张灵甫,字钟麟。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获释出狱,同年试图重回老部队第1军未果。王耀武因重张灵甫的才干,向蒋中正进言释放张灵甫,遂得以返回部队戴罪立功,出狱的张灵甫编入王耀武辖下之51师担任305团团长,随即赴淞沪会战。此后其在抗战八年连年对日血战,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常德会战等一系列战役。1946年6月调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兼任南京"首都"警备司令。1947年5月16日,所率整编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全歼于孟良崮,张灵甫战死。
1928年,当王玉龄诞生在湖南长沙的望族王家时,北伐已经成功,比她年长25岁的张灵甫因屡立战功而升为第1军第1师第2旅6团1营2连连长。

张灵甫
王家是长沙远近闻名的豪门大户,在当地有“王百万”之称。到王玉龄出生的时候,家中早有良田千顷,富甲一方。从出生那一天起,王玉龄便俨然成了一个小公主,祖父母、伯父母、姨父母、亲生父亲王树南、母亲罗希韫以及哥哥姐姐的疼爱和熏陶无处不在,无微不至,她统统享受到了。
父亲王树南是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生。王树南学业有成,少年得志,走出保定,便奔赴湖南湘军任职,不久又同罗希韫女士结婚,可以说是双喜临门。
毕业后王树南准备集中精力、抖擞精神干一番事业之际,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他忽然病倒了,病从脊椎起,影响到双腿和全身,并很快发展到瘫痪,一个铁骨铮铮的好男儿,从此卧床不起。
王玉龄的父亲瘫痪多后,母亲便勇敢地挑起了家庭重担。 护理丈夫、养育儿女、还要侍奉年迈的公婆,贵族出身的母亲罗希韫默默无语,全力承担,转眼就是五年。
但上天只给了王树南短短三十几年的光阴,最终抛离了老母妻子,一个人去了。那年,王玉龄年方五岁,母亲也刚过三十。
父亲走后,坚韧的母亲,陪着王玉龄度过了此后的漫漫时光。

王玉龄
王玉龄的母亲罗希韫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人物”了。据王玉龄回忆,母亲家里荣华富贵,十分显耀,罗家祖先带兵打仗,屡立军功,曾被大清皇帝册封为罗武勤公,做官做到了兵部尚书。外祖父娶妻李氏,大清两江总督的女儿,也就是王玉龄的外祖母。所以说在王玉龄看来,母亲的家里有着极其深厚的行武背景,母亲血液里流淌着尚武人家傲岸不屈的遗传基因。所以母亲的性格既坚强刚烈、又豁达大度,既不畏惧强梁,又深深同情弱者。
罗老太太出身官宦家庭,是王玉龄外祖母的掌上明珠,自幼娇养深闺,足不出户,然而意志刚强,事事不让须眉,而且还是一个特别守传统、守孝道的女人。
王玉龄记得,父亲走后,母亲把家里男佣全部辞掉:从厨师到门房,全部换成女性;就算伯父要来谈家务事,也必须事先预约,在客厅交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此乃母亲的最高价值观,她老人家耳提面命,以身作则,以此教育王玉龄,并影响着玉龄的一生。
1939年,王玉龄十一岁的时候,中日长沙会战爆发,母亲带她逃到慈利,安居下来。王玉龄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回忆了在慈利生活的日子里。
一日,王玉龄从安在慈利的家一出门,看见一个小孩,坐在她家门口要饭吃。孩子长得可爱,穿得可怜,问一问,他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王玉龄赶忙跑回家,拿了一个铜板给他。小孩笑一笑,走了。此后每次相见,每次都送一个铜板,小家伙每次都笑眯眯的。这笑脸印在王玉龄的心里,让她越发觉得可怜。后来她就干脆把小孩领回家,逼着母亲收留他。母亲答应了,这孩子从此就留在王家看马,有饭吃了,有衣穿了。她还给他起了个名儿,叫马儿。直到如今,王玉龄还会跟家人和朋友提起马儿,一提起马儿,常常会念叨:马儿现在在哪儿呢?要是还活着,应该和自己年龄相仿,也应该儿孙满堂了吧。
在慈利,最令王玉龄难忘的是她的小提琴老师,他会讲故事,会陪奶奶打牌;他走的时候细雨霏霏,大家哭得涕泪涟涟。王玉龄至今牢记着他讲的那个故事,那故事说有个孩子,贪吃橘子没吐籽儿,头顶上就长出了一棵树,他就天天顶着到处跑,谁见了谁笑。这故事本是劝告孩子吃东西要注意,却不料引起了小姑娘无比实惠的浪漫想象:要是头上能长棵橘子树那该多好啊,想吃橘子了,伸手就能摘到……
慈利一别,王玉龄再也没见过那个老师。那时节全中国正在焦土抗战,湖南更是炮火连天,音乐老师会如何生存?王玉龄经常打听,于是就有人说他在街头拉小提琴,也有人说他在歌厅唱歌、在舞厅伴奏,聊以糊口……这真是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提起来,王玉龄至今感叹唏嘘。
读了六年级,母亲便送王玉龄去百里之遥的沅陵读福湘中学。这是湖南一所有名的教会学校,只招女生,原址长沙,因避战乱,流落到此,在炮火硝烟中继续办学,为多灾多难的民族哺育文化种子。学校名气大,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好,尤其是外语教育,给了王玉龄很大的帮助,她后来孤身一人去美国打拼,终获成功,也部分得益于这时打下的基础。
从慈利到沅陵,百十余里,女儿走了,母亲的心夜夜悬着,天天跟着,那是她唯一的女儿啊,这世上唯一的骨肉至亲,她们相依为命!所以,王玉龄走得出家门却走不出母亲的视线,走不出母亲的心。寒暑假,坐立不安的母亲总要派人一男一女,俩用人,而且还是一对夫妻,专门接送王玉龄,这样的安排果然万无一失。讲起母亲的用心、母亲的厚道以及母亲那代人特有的警觉,王玉龄至今长吁短叹,哭笑不得。
1943年常德会战爆发,慈利成了常德外围主战场,母亲带着王玉龄举家迁往沅陵避战乱。也就是这年11月,张灵甫率58师进驻慈利,在慈利垭门关、赤松山、杨角山、七姑山、龙潭河等地进行了为期半月余的激战,使得常德西路日军未能迫近常德,并迫使日军退出。因此战,张灵甫被蒋中正誉为“模范军人”。

前排右四为王玉龄,后排右一为王玉龄之子张道宇
说来也巧,张灵甫率领58师与张家界也有着不解之缘。1935年2月初,国民党军对共产堂新创建的湘鄂川黔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企图将红军消灭于湘鄂两省西部边境地区。红军第2军团军团长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指挥红军第2、第6军团进行反“围剿”作战。4月12日,红2、红6军团离开塔卧、龙家寨向北机动。同日下午,在陈家河西南蒋家垭地区,与由桑植沿澧水西进,企图阻止红军北进的国民党军第58师第172旅遭遇。红军前卫第10团立即发起攻击,歼灭其警戒分队,占领有利地形。贺龙、任弼时当即决定集中11个团的兵力,分割围歼态势孤立的第172旅。13日8时,红军打退庙凸山守军1个营的反扑,乘势发起攻击,一举夺占庙凸山、张家湾、吴家湾3个制高点。接着向陈家河南北高地发动进攻,红51团第3营直插陈家河,歼其旅部,使该旅失去指挥,战至黄昏,将其全部歼灭。陈家河战斗开始后,国民党军第58师师部及174旅(欠第348团)由桑植向陈家河增援,进至两河口时,发现第172旅被歼即掉头南撤,准备暂宿桃子溪,企图等待留守桑植的第348团到达后,再继续撤至塔卧。15日黄昏,红2、红6军团回师塔卧途中,乘国民党军忙于宿营,迅即抓住战机,突然发起攻击,经2小时战斗,将其全歼,并乘势收复了桑植县城。这次战斗,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2个旅,俘2000余人,缴获枪2000余支(挺)、山炮2门。因58师的惨败,蒋介石一怒之下取消了58师的番号,直到1937年组建74军时才予恢复。为纪念此次大捷,贺龙将这年11月1日出生女儿取名为“捷生”。
8年后,当张灵甫再度率58师来到张家界市慈利县时,58师却因打了一场漂亮的爱国护疆抗日阻击大胜仗而享誉天下(本人从2008年开始研究此战并编写了«中日常德会战之慈利阻击战全纪录»)。
来源:走读慈利
作者:罗显庆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