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镇珩(1846 -1910年)石门县蒙泉镇阎家坪人,与王湘绮、王先谦、皮鹿门同为清末湖南四大文人,其《六典通考》二百卷被清廷列入四库全书。执教授徒,是阎镇珩一生中的重要生活内容, 他教的弟子高中者甚多,阎镇珩因此名声大振。渔浦书院建成后,受聘为第一任山长,门下芸集三百余学子。

阎鎮珩
“不工楷书”,屡试不第
公元1846年七月初八,阎镇珩出生于石门蒙泉阎家坪。祖父阎作枚学业优异,拔嘉靖已卯年贡生,以后连黜乡围;父亲阎燮元,县生员,因屡试落榜,得了“狂易疾”,疯疯颠颠,又遇上庸医误诊,使他成了哑巴,四十八岁时病故。母亲梅氏,双目失明,镇珩靠祖母抚养成人。
阎家原来也还有些田产,由于他祖父、父亲均乐善好施,又不会经营,加上天灾人祸,到镇珩这一代已经中落。他八岁时还无钱入学。同族兄阎柱臣设馆授徒,才“招使就学,不责脯脩”。 阎镇珩很聪明,诗书过目不忘,记忆超群,加上勤奋,年年名列前茅。小小年纪就出了名。
1862元年阎镇珩十七岁,赴童子试,石门知县余国琛取置第一,督学使者吕九霞看重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古文辞,有斑斓的文采,宏大的气魄,传神的文字,铿锵的声调。于是将他补为县生员。

漁浦书院
1868年岁试时,阎镇珩补为廪生。自此以后他就当起私塾先生来,边教边学,教学相长。1869年到1871年每次岁试、科试,他均名列优等,文章奉为范文。1872年督学廖寿恒侍郎来到澧州,拟选充阎镇珩为拔贡。可阎最后却以“不工楷书”而落选。廖侍郎给他的评语是“文盖六属,而字迹太劣耳”。这下可刺痛了阎镇珩的心,他下决心要练好字,这一练就是一年多,手抄古籍百余万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字写得“劲气直达”。 但此时的阎镇珩却因夫人仙逝,又接连丧二子。心情低落到达极点,无意科举,便深入钻研诸子百家精髓,并执教授徒。
言而有信,执教漁浦
早在中秀才不久,阎镇珩二十三岁时就开始恒籍课徒。随着经验的逐年积累,所教学生高中者逐渐增多,阎镇珩名气大振,四面八方上门求其出山授徒者络绎不绝。
1886年秋,渔浦书院建成后,慈利先贤田金楠、康永祥、李绍华、李长卿等人商议,聘请阎镇珩为第一任山长,以期“名师出高徒”。 并由与阎镇珩关系密切的康永祥解元出面恭请。
康永祥当即修书给阎镇珩,但联系未果。次年,康永祥赴蒙泉阎府登门恭请,方知阎镇珩已云游江浙求学论交去了。

书院现存的天井
1888年春,康永祥收到阎镇珩的宴请函,便启程赴约。席间,康永祥再次恭请阎镇珩出任渔浦书院山长,阎当即允诺,告知康:明秋开始,今已为武陵聘。
1889秋,阎镇珩言而有信,如期践约。为赶时日,他安排随他前往求学的武陵学生欧阳锡藩和自已十二岁的儿子阎梅生一行,乘船溯河而上前往渔浦。自已则日夜兼程,步书人行早路,三日便到达渔浦。岂料梅生一行自常德转津市入澧水,河难险阻,半月才到渔浦。阎鎮珩大怒,责怪他们贪玩误了时辰。梅生战战兢兢地递上日记《阎王滩遇险》。阎镇珩看罢转怒为惊,对梅生一行抱谦地说:“老夫错怪你们了”, 儿子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阎王滩上水如飞,阎王滩下水如雷。
危舟竖上程刚半,缆折篙摧倒下来。
死生性命一毛轻,目眩神昏一塌崩。
却顾此身尤健在,回思端的大魂惊。

书院上梁吉日记载
于是梅生一行绘声绘色地详细介绍了旅途情形,听得阎镇珩瞠目结舌。
这年,阎镇珩四十四岁,正式担任渔浦书院第一任山长,其门下学生达三百余人。
严谨治学,桃李满天
阎镇珩早年痴情于科举。但到渔浦书院后,他毅然走出八股文俗套,壹志从事于先贤们的大家之文,留心时务经济,常常告诫弟子们:“不要役于考卷截答小题之中。”
阎镇珩对教育恃有他的见解。他常对学生们说:“人类别于禽兽者几希矣。圣人恶其别无,从而树之教,教者以身立型,而使人群焉相佼。”在执教渔浦期间,他力主学以致用。每旬三、八他亲自为学生主讲,一月六天,他指导学生研习程朱理学,探讨历朝历代兴衰往事。他给学生开出书方“十三经全须通习记诵,至于诸子之书,管、荀、庄、墨须通练熟悉。群史方面:史、汉二书须全诵习,后汉三国择优诵可也。余,亦当再三读唐宋八大家文……韩、柳、欧文须全诵,王、曾二家次之,三苏又次之。九通之学,三通须精习,余六通亦须流览。诗赋一途,楚辞须熟读。汉魏六朝作家中,司马、杨雄之赋,三都两京,皆羽翼经传者也。曹氏父子、陶渊明、谢眺、沈约、庾子山、何水部、萧粱父孑皆须精研,至唐人之诗,李杜二家须全背诵,余家择优习之可也。”在教学中,阎镇珩间或教习诗赋,也指导作古体文,制艺则以古文为时文。他认为:“这样学方有根底,知自拔于流俗,致欲置身文学之林,人事因居其半,天事无忧,究亦其大半。”阎镇珩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大声朗诵。他说:“非高声朗读不能得雄伟之慨,非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阎镇珩还编写了《渔浦课艺》一卷。
阎镇珩每次阅文三百余卷,或塗或钩,终日不倦,丝毫不苟,案出无间言。阎镇珩讲课,音如洪钟,经史子集批郤导竅,引人入神。

书院藏书楼
当时,州、县书院每年会考两次,得优秀者大多为渔浦书院学生。阎镇珩在渔浦执教三年,年年会考渔浦书院均名列前茅,一时名声鹊起。九澧学子纷纷慕名负笈前来书院求学。庚子英烈田邦璇,辛亥元勋李执中、王正雅、杜心五,民国初年大法官唐啓虞筹都出自他门下。
中年时在曾国藩、郭松焘等人影响下,阎镇珩大力提倡朱理学。这时陕西三源贺瑞麟在关中讲学,摈弃考证,提倡程朱理义学术研究,这与阎镇珩学术宗旨十分吻合,阎镇珩决定前往交流学术思想。光绪十八年(1892)他辞去渔浦书院山长一职赴陕西。不料贺公外出,没有谋面。但他此行饱览山川名胜及古代帝王遗迹,旅途中写成《秦中杂咏》、《关游日记》两书。离别渔浦书院时,他赋了首《别渔浦诸学生》:
大匠无废材,老马识先路。
嗟我顽钝资,抗颜作汝傅。
三载来穷山,勤勤课竹素。
岂惟躬自信,颇亦开众悟。
六经理渊妙,诸老傅训故。
仁义与功利,分途无雨骛。
俗儒讲速化,坐无干禄误。
秋潦不到海,徒作蹄涔汙。
规规一先生,何异守株兔。
为学如植苗,养根去其蠹。
甯萟百丈松,莫操五石瓠。
松高即长在,瓠落有谁顾。
眼前富贵人,飘摇草头露。
吾师圣与贤,名德久益固。
君看石渠籍,琳琅照四库。
青云在天汉,骥尾岂虚附?
勉身强璃戒,勗尔谨初度。
来源:走读慈利
作者:罗显庆/文图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