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是中国春节的习俗之一,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小时候,我的家在农村,从小到大经历过很数次的过年“守岁”。俗话说得好“大人望栽田,小孩望过年”,过年是每个小孩子的期盼。每到腊月,小孩子总是扳着手指头计算着日子,盼望过年马上到来,会有很多好吃的和得到压岁钱。我也一样每天在期盼中度过。
过年终于到来,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吃过团年饭之后就进入“守岁”环节。过去没有电更没有电视机,也没有其他娱乐项目,一家人就坐在火炕边烤火、吃东西、聊天,打发时间以待天明。烤火烧的柴是有讲究的,一般是萌芽能力强的诸如杉树、茶树、枫树等树的干树蔸,预示来年能发、会发。并且火要大要旺,预示来年会大发,取生活红火之意。火也是不能熄灭的,即使太困了,也要留一人值守添柴,不得让火熄灭。若中途火熄灭了,长辈会很生气,认为火前后不继会不吉利、来年运气不好,故“三十的火”家家都看得很重。所有的房间也要点上油灯照亮,再节约的人家也会让油灯长明。一是驱邪(防止野猫、狗、鸟等进屋)驱晦驱暗之意,二是取来年前景光明、百事顺利之意。寒夜漫长,枯坐无味,家里长辈就会拿出许多平时舍不得吃的水果、糯米粑粑、爆花米、炒红薯丝等好东西让家人一起享受。一边吃一边聊天,老人讲一些古人或英雄人物的爱国爱家故事,晚辈听得津津有味、热血沸腾,或讲一些家庭琐事、总结一年的成败得失,传授给年轻人一些人情世故或生活经验。年轻人则谈一些自己的想法或来年的打算,长辈不时给予纠正或补充,说的认真,听的仔细。长辈也会告诫小孩过年不要说晦气或不吉利的话。时间在十分融洽温馨的气氛中不知不觉过去。为了让小孩或孙辈儿打起精神,长辈就会给每个小辈一点压岁钱,或三角或五角,小孩如获至宝,睡意顿消,打起精神,继续坚守。到后来也有小儿因精力不济,昏昏睡去,长辈也格外爱护,允许睡觉。
除夕之夜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间。刚到零点即转钟(第二年开始了),这时就会听到有的人家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更多的人家是天刚亮时放鞭炮,俗称“出行”。“出行”实际上是“祭祀”和“迎新”活动,在农村里搞得极为庄重严肃,参加出行的人多为男人,可以带着小孩,让其耳濡目染,传承习俗,女人一般不让参加。出行人都要洗漱一新、穿戴整齐,然后将香、钱纸、蜡烛、鞭炮准备齐全,不可丢三落四,忘这忘那、做事反复,整个活动要一气呵成。“祭祀”首先到堂屋神龛下,燃烧钱纸、点燃香和蜡烛,将香和蜡烛插在事先准备好的煤球或萝卜上,然后鞠躬,“感谢天地君亲师”之恩。然后到灶边,同样是燃烧钱纸等如法炮制,然后鞠躬,感谢司命菩萨,祈祷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再到猪栏牛栏,也是同样一番操作。“迎新”是打开大门(两扇门要同时打开)迎接新年、喜气、财气。接着带着钱纸、蜡烛、鞭炮走到禾场边,朝着东方燃烧钱纸、点燃香和蜡烛,将香和蜡烛插在事先准备好的煤球或萝卜上后,磕头作揖,感谢天地众神,祈祷风调雨顺。做完这些后,就开始燃放鞭炮,以示喜庆。鞭炮声音大、声音紧凑、响的时间长,主人就会十分满意。反之,会觉得美中不足、心里蒙上阴影(担心今年诸事不顺、起色不大)。此时鞭炮声此伏彼起,热闹非常。如此一番过后,天也就大亮了,孩子们就会去拣一些没有响的鞭炮去放,鞭炮一响,一片欢呼雀跃,渐渐地零星鞭炮声到处响,伴随着孩子们欢快的叫声。
守岁内涵丰富,过去的守岁有两层意思,一是“守、留”,一是“迎”。“守、留”是守住光阴、留住时间,都是珍惜光阴、爱惜时间的意思;“迎”就是迎接新年、留春接福的意思。一家人老少几代在一起守岁好处多多:年轻人一年四季劳作,利用一年的最后一天时间陪陪父母、长辈,既可增进感情、又获得了为人处世的经验。长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小孩子参加守岁则从小耳濡目染,有利于爱国爱家精神和勤劳纯朴家风的传承。
现在的“守岁”意义差不多,但形式有所改变。现在生活富裕,物资丰富,各种水果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科技发达,娱乐方式多样。除夕之夜“守岁”,一家人烤着电火或炭火,或边看电视边聊天(有说有笑)、吃东西,或玩手机、打麻将、跑胡子,小孩子会收到长辈的许多红包。但我更喜欢儿时的“守岁”。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兴则国兴。中国的古人真是有大智慧,将家国情怀、感恩与敬畏、珍惜光阴、勤劳与分享、家庭和睦等诸多思想融合于年末守岁这一习俗之中,并让这一习俗连绵传承。
期待过年“守岁”伴随我渐渐长大,儿时“守岁”的记忆也渐行渐远,但经久弥坚,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
作者:零阳镇林业站 王中建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