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沈川
1936年秋,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在南京监狱的共产党员张沈川(红色电报第一人),经组织营救出狱后,按照周恩来的指示返回故乡慈利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与张沈川同时出狱的共产党员任机(江苏人)也一同来到慈利。
1937年下半年,张沈川在慈利中学担任英文教员,利用各种渠道从长沙、常德等地获取抗日前线的真实情况,组织进步教师储曼乔、学生于黎光、黄成大等创办《慈中旬刊》,及时报导这些抗日新闻。这本刊物曾发至全县各小学及澧水流域几所中学,又通过各地师生广泛传播,使地处山区的慈利各界民众,真实地了解到共产党的全民族抗日主张,爱国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收复失地的情况,以及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种种兽行。张沈川还利用学校每周星期一做“纪念周”的机会,向全校师生进行演讲。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祖国的大好河山;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侵占中国,奴役亚洲人民的狼子野心;讲中国共产党倡议并极力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张沈川边讲边画图,摆事实,讲道理。师生们听得心情振奋,情绪激昂。在张沈川的影响下,英文教员储曼乔在讲课时,也用亲眼所见的日本侵略军在家乡江苏杀人放火、奸淫掳抢的事实,向学生们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教育。寒假之前,张沈川又发起组织慈利抗敌流动剧团。剧团以教师张沈川、任机、储曼乔、苏兆龙,学生于黎光、黄成大、谭徽次、康世泰、张有典等人为骨干,吸收一些师生参加,共30多人。为取得学校当局的支持,请校长于知雄任团长。剧团排演的节目大部分是张沈川从长沙、常德、石门等地收集来的剧本,如《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等。为筹备演出经费,先在学校公演,吸引附近群众都来观看。后组织募捐小组在县城开展募捐活动。各界民众热情支持,纷纷捐款,经费很快筹好。寒假期间,慈利抗敌流动剧团奔走各乡镇演出。师生们自背行李、道具,跋山涉水,顶风冒雪,到九溪、江垭、柳林铺、岩泊渡、宜冲桥、溪口、龙潭河、二坊坪等地演出。剧团所到之处都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乡亲们热情为师生备饭送茶,烧火御寒,剧团成员与民众的抗日热情汇合在一起。两个月内,剧团连续演出40多场,每场观众少的二三百,多的达二千余人。

湖南人守卫大湖南油印件
在此期间,慈利抗敌流动剧团骨干、爱国民主人事苏兆龙先生创作抗日歌曲40余首,其中《湖南人守卫大湖南》轰动三湘四水,极大地鼓舞了湖南人民的抗日信心。1938年至1940年,张沈川支持苏兆龙先生组织一批音乐、美术爱好者成立了“唤醒”书画社,创作抗日漫画、宣传画80余册,编著音乐、美术书刊16种,编导抗日文艺节目50多个,培训抗日骨干400余人。
继慈利抗敌流动剧团之后,张沈川又发动县内爱国人士在猫儿峪、国太桥、磺厂等地的农村小学也成立了流动剧团,每逢场期就近在本地宣传演出,有时还到县城、茶林河、庄塔、通津铺、广福桥、沿市等地演出,积极进行抗日宣传。

碑文四面由苏兆龙分别用隶、魏、行、楷四体字书写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为使慈利西北地区的抗日宣传活动更好地开展起来,张沈川派进步知识分子吴世日在九溪开办九江图书馆。馆内有《反杜林论》等马列著作;有反映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及平型关大捷等革命书刊;有报道抗日救亡活动的《新华日报》等。来馆阅读的人很多,对提高民众的抗日热情起了较大作用。同时,也引起地方顽固势力的仇视。在开办将近一年的时候,被大豪劣吴我器的儿子吴世美带人查封,进步书刊也被抄劫一空。
1939年,时任慈利县教育局长的张沈川和爱国进步人士苏兆龙提议:在县城举办一次“七. 七” 事变两周年纪念大会,并在六六公园(城关完小)內竖碑纪念。提议得到了当时民国慈利县政府的同意。此举唤起会县民众抗日热情。
来源:走读慈利微信公众号
作者:罗显庆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