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一份期待,心存一份向往。我有幸熟知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观摩研讨会。来自全省各地的近千名教师齐聚在南昌市铁路文化宫,目睹吴正宪、陈庆宪、朱国荣等六位名师的风采、亲耳聆听专家的专业引领,享受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大餐,我未能前往,只好在家里看着远方发回来的资料。
几天的学习了解,让在教育这片沃土上依然懵懂的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尊重、关于态度,关于读书、关于成长,关于教学、关于教育。直到今天,特级教师们的风采仍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久久回味。我被打动着、牵引着、震撼着,感受到了生命因数学而精彩的境界。
陈庆宪——演绎智慧、和谐的课堂
陈庆宪,浙江省特级教师他执教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的《四则运算》,这节课把解决问题与四则运算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算”与“用”的和谐交融,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陈老师先出示情境图,并要求学生必须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快速地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了结果,可老师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反复询问:到底为什么要这样算?学生在问题背景中感到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生活中来的。老师再追问:离开生活背景,光看算式题,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吗?学生顿悟:如果不这样规定就会乱套了?数学作为人类交流思想的语言,就必须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一细节的处理让我体会到教数学不能光教书本上的死知识,还需深层次地挖掘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理解了运算顺序后,陈老师引导学生试着读自己列的算式。并且要让别人闭眼听就知道题目的意思。这一巧妙的设计,注重了培养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来表述综合算式的运算过程,对解答文字题是大有好处的。陈老师用自己精彩的课堂展示向在座的老师们诠释了新课改环境下的教学理念。
陈庆宪老师在他的讲座中提出教学设计的“四读”,即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教法和读懂课堂,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使在座的每一位教师不自觉地喝彩。他在讲座中展示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巧妙、独特的设计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在座的老师们因他的创作而发出惊叹!是啊,数学课就应该上出数学味,数学就应该彰显简约之美。
朱国荣——设计挑战、生成智慧
朱国荣老师一节《数的认识》复习课,让与会老师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朱老师认为复习课的教学,教师不能以“自主复习”去推卸自己的引领责任,复习课教学,教师要有所作为。
这节课.朱老师对教材中割裂的、相互封闭的知识进行合理整合,在整合中让知识得以贯通,让知识富有灵性。平常的一条数轴,却把小学阶段学过的各种数的意义、联系与区别,表现得游刃有余。大量的各种枯燥的数,在朱老师的课里却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生命的有机体在跳动。由在数轴上表示出2、-2、2/5、20,联想到2在不同数位所表达的意义;由2/5联想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小数的性质;由数联想到代码,再延伸至二进制……知识点层层递进。课堂设计环环相扣。朱老师对课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令我为之叹服。
朱国荣老师的讲座题为《挑战生成智慧》。朱老师从教学需要挑战、挑战需要设计、怎样让教学富有挑战性的设计策略三个方面,结合他自己的课例设计现身说法。就像朱老师说的那样,课堂不应该是“垂直”的一条线,否则学生爬不上去,但也不能太平坦,否则就失去了挑战性,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大都“平坦有余,挑战不足”。如何让教学具有挑战性呢?这恐怕还需要老师不断地钻研。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教学方式,变封闭为开放,精心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征服欲望”,“迫使”学生“埋头苦干,想方设法”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上不断地进行思维的训练和提升。
吴正宪——“好吃”“有营养”的数学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秉承她一贯的教学特色,用她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平日教学中,很多老师知道但做不到,个别老师有理念但放不开,吴正宪老师《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一课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吴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画面信息,然后在对基础题进行转换后呈现出例题。吴老师没有急着让学生解题,而是以一个智慧人为“引子”,让学生往前看、往后看,分析题意后画一画自己的解题图。学生有的画集合图,有的画线段图,有的画实物图。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图意列式计算,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这时候吴老师没有直接判断对错,而是针对两种不同的结果各找了几个学生代表,让他们走上讲台,说明观点、辨明结论,把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生生对话的过程。当学生不敢也不太会交流质疑的时候,吴老师适时地提醒学生:你问问他,为什么……反复几次以后,学生就慢慢学会了提问,慢慢地就敢于说出自己的理由,质疑别人的问题。“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争论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慢慢清晰,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人的理解。
吴正宪老师讲座的名字源于一位领导和他女儿的对话,女儿是这样问的:“爸爸,记得小时候您总让我吃些有营养的东西,可我并不爱吃,为什么有营养的东西总不好吃呢?”由此吴老师提出“让孩子们学习‘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是啊,为什么那么多“有营养”的数学孩子们却不喜欢呢?那如何做到数学教学既“有营养”又“好吃”呢?吴正宪老师分三个层次来阐述:“坚守——有营养的数学;创造——好吃的数学;兼得——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静心反思: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课堂上,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常常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自己所教的数学真的是学生“爱吃”的吗?抑或是成了“食之无味却不得不吃的一餐”呢?吴老师以她丰富的学识、精深的学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感染着我、鞭策着我、激励着我。吴老师的讲座对我来说何尝不是既“好吃”又有“营养”呢?
短暂的学习,我们静静地聆听。匆匆地记录、深深地思索、细细地品味,腰酸背痛却浑然不觉。回眸自己以往的工作,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数学教学,才真正懂得“教学是一门深厚的艺术”这句话的蕴意——我们不能留恋于固有的风景,前进的脚步不容停滞我愿在追逐更绚丽的风景途中,做一个孜孜不倦的行者,一路思考,一路前行,一路花开!
来源:红网慈利站
作者:卓勇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慈利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