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东风里,慈利县高桥镇岩音村因地制宜,带领全村老百姓瞄准抛荒的土地,种上了玉竹等中药材,经过几年奋斗,成片的玉竹在微风里摇曳,焕发出勃勃生机。
因地制宜,选准路子很关键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2021年,岩音村新一届党支部班子一经成立,村民就对他们寄予了带动村民发展的厚望。村支两委积极响应,把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作为奋斗目标。
怎么让村子富起来,让村民的袋子鼓起来,找对路子是关键。岩音村海拔在400米以上,砂性土壤,日照充足,素来有中药材种植的传统,境内至今还有近千亩杜仲以及零星种植的其他中药材。望着起起伏伏的群山,岩音村党支部书记心里有了自己想法,“我们村种植药材既有土地又有基础,价格也比较好,应该是当下最稳妥的路子。”于是,请来专家考察了该村的地理和气候等条件,决定把玉竹种植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方向,同时确定了“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万事开头难。在随后的玉竹种植产业发展会议上,部分村民表示技术不成熟、市场波动大,不宜大面积种植。一时间,村民们都保持着观望态度,推动玉竹种植面临困境。客观地说,村民的担心不无道理,但破局的关键还在村支两委的态度。该村党支部书记与其他班子成员积极寻求突破,通过网络课程等渠道,进一步学习玉竹种植的技术和相关知识,分析玉竹价值和种植前景,并带头开展种植,以实际行动向群众传递着发展玉竹种植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2022年,岩音村把握抛荒治理机遇,将“抛荒地”变成一片片“希望田”。看着地里长势良好的玉竹,村民们逐渐从犹豫转变为积极支持,都说;“这撂荒的地重新种上东西,看得心里都舒服些,村里准备得这么好,哪还有道理不跟着种呢!”
2022年,该村集体种植玉竹30余亩,到2024年已发展到70余亩,并带动农户种植超过130亩。
科学种植,汗水浇出丰收果
走进岩音村,心细人们的还会惊奇的发现:玉米大豆常相见,玉米玉竹又作伴!这原来是岩音村采取的“双玉套种”新模式。该模式的实施,不仅最大化地利用了土地和空间资源,而且有效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依赖。同时,玉米的种植为玉竹提供了遮阴、防风、防晒和保水的优良环境,而玉竹的生长也反过来促进了玉米品质的显著提升。
“种玉竹真不是件容易事,选地、播种、管理,样样都有讲究,一开始大家都没有经验,‘双玉’套种模式有没有效果谁都不敢保证,生怕搞砸了。”
问及“双玉”套种模式实行过程时,村里一位支委成员既感慨又兴奋。“但幸好没有辜负村民的期待,收成不错,个个都开心!”
据悉,2024年全村采挖玉竹达3万斤,收入16万多元,其中村集村采挖玉竹1万斤左右,收入5.5万元;复合种植的玉米,创收约2万元,同时带动村民用工300余人次,增收近4万元。
未来可期,乡村振兴路正宽
“从当前来看,玉竹种植前景大好,我们村集体从2022年开始,已连续种植了3年,按照每2年采收一次,从2024年开始,我们可以轮种轮收,在此基础上有序扩大种植面积,从而实现村集体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高桥镇2022年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会议上,岩音村党支部书记说道:“下一步,我们岩音村将立足实际,推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增收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虚词不出口,表态必落实。近年,岩音村还引入了冬桃种植项目,助力返乡村民周某兴建了家庭农场,为该村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高桥镇主要负责人表示,岩音村的有益探索实践,为高桥镇各村(社区)产业发展开拓了思路、积累了经验,镇党委政府将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一双双脚印汇聚成致富大道,一滴滴汗水灌溉出美好未来,高桥镇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想方设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全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赵鸿舟 朱鹏
编辑: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