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张家界市慈利县苗市镇白龙村紧紧锚定党建引领这一核心,将乡村治理作为关键着力点,精准探寻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最佳契合点,全力汇聚民生服务的最大合力。在不懈的探索实践进程中,白龙村两委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谋发展,成功开拓出一条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乡村治理创新之路。
白龙村,坐落于苗市镇,作为慈利县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安慈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极为便利。这里距离慈利县城约25公里,距石门县城区约17公里 ,全村总面积达4.5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民小组,共有359户人家,总人口达1358人。其中,党员44名,流动党员12名。村内柑橘种植规模宏大,面积达3200亩,盛产优质早熟蜜橘、纽荷尔脐橙,年产值高达5000万元,产业发展优势显著。凭借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突出表现,2021年白龙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村,2024年更是荣获湖南省美丽乡村(和美湘村)示范村和湖南省最美志愿服务村的称号。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白龙村两委班子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一手抓产业、一手抓治理,抓党建促发展、抓党风带民风”的总体思路,用活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整顿党风,结合“片组邻”三级管理服务网格,以“流动讲堂”净化民风,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盘活资源,依托优势,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施“系统” 且 “综合” 的治理模式,发展进入快车道。
强化思想理论引领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一)党建引领树旗帜:先锋队伍释放“红色动能”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白龙村以党建为笔,绘就先锋图景——根据村情实际细化党员积分制,将义务投工、矛盾调解等纳入考核,并把非党村干部、组长纳入同等培养,让管理有刻度、教育有温度。清廉文化墙上“队伍清正勤勉”六个字熠熠生辉,所有干部、党员基本信息及承诺向村民展示,党员“红袖章”在各项志愿服务中跃动如火焰,亮身份、践承诺成为行动自觉。70多岁老党员付仁湘、高远振在该“美丽屋场”建设中老当益壮,挥汗如雨;58岁的入党积极分子付仁丛随叫随到,以行动写就“思想汇报”;两名组长连续一个月坚守溪流工地,抡大锤的身影化作最美风景线。党旗所指,民心所向,昔日“群众看冷”已成今日“干群同心”的生动注脚。
(二)矛盾化解筑同心:“枫桥经验”绽放白龙新篇
干部的工作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敲门”,根据社情民意,结合“片组邻”三级管理服务网格相关工作机制,创新打造“流动讲堂”,以4+3模式组建四维课堂:政策宣讲润民心、法治教育树正气、技术培训富口袋、民韵文化聚乡情,搭建“微议事、微专访、微服务”三微平台,收集意见建议、调解矛盾纠纷、延伸村级服务,干群围坐一盏灯,共绘发展“同心圆”。设立了线上“小白龙信箱”,村民线上反映山塘整修、环境卫生、饮水困难等问题10余个,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12处路标指示牌和24块清廉及法治故事牌上信箱二维码如星辰点缀村道,民声秒变“民生工单”;村务公开“云直播”,会议纪要“线上晒”,让阳光照进每寸乡土。昔日的信访“焦点”,如今已成干群“连心桥”。
(三)文明乡风润沃土:白龙精神激活“一池春水”
通过“村晚”“童心向党、感恩成长”暑期夏令营等多彩活动凝聚乡情,依托“雷锋精神赓续传承”志愿行动帮扶弱势群体,抗旱保水、清洁家园。成立善龙公益协会,筹集9万元设立人才基金,奖励优秀学子20余人次;自媒体发布“白龙榜样、酝酿希望”系列短视频,30万次点击传递真善美。创新推出129期“红蓝榜”树新风,典型事迹跃上微信群、广播和公示栏;“种子行动”以赠送肥料、花草种子、材料以及申请农业扶持项目等多种方式给予实际支持,让“土专家”变身“庭院设计师”,推动“干部干群众看”转为“组组赛着干”。法治建设、清廉建设、“最美庭院”评选等活动培育好家风。如今,勤奋实干的浪潮与树下笑语交织,乡村振兴的画卷正由村民共同描绘。
发展特色产业
赋能村集体经济展活力
(一)龙头引领:小柑橘串起富民链
以市级龙头企业张家界硒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轴心,白龙村串珠成链,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2023年,面对柑橘滞销与市场寒冬的双重考验,硒友农业借力电商东风,搭建云端销路,不仅点燃了在外青年的创业激情,更让“柑橘触网”火爆出圈,既稳住了村民的“钱袋子”,又为村集体带来可观分红。如今,公司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季节性用工2000余个,成为托举产业腾飞的“强引擎”。
(二)三驾马车:集体经济破茧成蝶
2021年起,白龙村从“夯基础”转向“强造血”,量身定制集体增收“三驾马车”:一是2022年5月成立慈利县兴众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握指成拳”承接项目,为集体创收40余万元;二是打造“龙小橘”生态产业园,融休闲农业、直播经济、网红经济于一体,试运营期间,接待游客3000人次;三是2023年初注册张家界农德种养专业合作社,盘活抛荒地200余亩,经营集体产业,让“沉睡资源”变“活资产”。三马并进,协同发力,集体经济活力奔涌。
(三)人才赋能:新农人点亮乡村
技术赋能,人才兴村。白龙村开设流动“技术讲堂”,传授柑橘科学种植“金钥匙”,助农户降本提质、增产增收;建立特色种养人才库,以政策扶持撬动花卉、禽畜等产业规模效应;定期培训土特产制作技艺,让腊肉飘香、竹编生辉、土菜传承;更组织40余名青年玩转电商直播,以“老带新”机制孵化创业“新农人”,村内柑橘等农产品通过线上销售12万余单,增收200余万,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能。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
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幸福感
(一)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三年,硬化公路23公里,新修机耕道1200米,完成农村道路白改黑近5000米,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00米;新修、整修渠道和溪堤3公里,新建6口水池,整修山塘水库20座,铺设自来水管道2000米;进行电网升级改造,加装变压器4座,设立抗旱保供专线和专用电表6处。
(二)文化服务建设欣欣向荣
新建农家书屋和清廉书屋各一座,收纳图书共计7000余册;连续举办5届“童心向党,关爱成长”夏令营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心关爱下一代健康成长;组建三支“巾帼”文艺表演队,代表白龙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新修群众大舞台及文化广场各一座;举办农民春晚活动3次,乡贤恳谈会2次,举办“我爱白龙”青年联谊会,进行文化思想的碰撞。
(三)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常年开展“我爱白龙·雷锋精神赓续传承”志愿活动,关心关爱孤寡老人,开展上门服务200余次,走访慰问困难军属50余次;成立“我爱白龙·人才基金”,向社会和个人筹集资金9万余元,奖励优秀学子20余人次;为残疾人发放轮椅5张,拐杖10只,助听器5个;党员志愿服务队组织党员开展抗旱保洪送水上门380余次。
如今,白龙村的发展画卷已然清晰呈现:班子清廉有力、队伍清正勤勉、产业清晰多元、环境清新优美、民风清朗纯正。村里房屋排列整齐,道路秩序井然,绿树成荫,鲜花簇拥。村民们自豪地说,他们过上了与城市居民相媲美的生活。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白龙村正稳步前行,步伐坚实有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迈进。
来源:慈利新闻网
编辑:侯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