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残疾人联合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围绕“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总体目标,真正把做实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落到支部、把服务残疾人工作落到支部,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助残思想根基。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慈利县残疾人联合会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主题党日等形式,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等进行专题学习研讨,不断深化对党的助残政策和民生保障的理解,厚植为民情怀,确保助残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推进。建立“党建+助残”责任体系,将服务残疾人纳入支部重点工作清单,通过“四下基层”“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找想促”等方法,把物资送上门,把服务送上门,把政策送上门,把党的关怀送上门。
建强组织体系,织密助残服务网络。
慈利县残疾人联合会严格落实“三级六岗”责任清单,选优配强支部班子,支部班子践行“一线工作法”,定期走访残疾人家庭,调研需求、解决难题,形成“支部班子联户、党员结对帮扶”的工作机制。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残联三级网络体系,针对残疾人康复、就业、维权、教育等重点问题,建立“收集需求—对接资源—跟踪落实”的闭环流程,确保服务精准高效。在零阳街道北街社区、苗市镇东岳村、江垭镇临江社区、杨柳铺乡康庄村建成了残疾人社区康复综合服务站,让残疾人就近享受到康复服务。整合慈利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及张家界、常德、长沙等医疗资源,为89名残疾儿童开展儿童康复服务,为73名有辅具需求的残疾儿童提供了免费的辅具适配服务。为政务中心捐赠轮椅2台,方便行动不便的群众办事。
提升服务能力,精准助残解民之困。
党员干部积极行动,成为服务残疾人的中坚力量,组织三部一室负责人前往长沙、岳阳、张家界等地参加培训,强化党员干部助残能力建设,提升党员干部服务残疾人的专业素养,打造“懂政策、精业务、有爱心”的党员干部队伍。组织26个乡镇(街道)残联工作者参加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培训,建立残疾人信息动态更新机制,通过常态化入户走访、村(社区)登记等方式,收集残疾人技能、体育、艺术特长,精准掌握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分层分类施策,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针对行动不便、瘫痪在床的残疾人,推行“上门办、代理办”服务。今年来,坚持每月上门评残,为40余名瘫痪在床的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为2000多名残疾证到期的残疾人更换了残疾人证。为48名申请燃油补贴的残疾人发放燃油补贴12480多元。
锻造过硬作风,彰显助残为民情怀。
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推动“党建+助残”落地,打造残疾人就业基地、构建康复服务体系,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等,切实解决就业、康复、维权等实际问题,对于惠残政策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落地落细,让残疾人及时享受到帮扶。构建“党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联动模式,整合多方资源,扩大服务覆盖面,在助残扶残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让残疾人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今年来,支部联村、党员联户,党员结对帮扶13名困难重度残疾人,支持42名残疾人创业。为97名残疾人提供寄宿制托养服务,为100名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对5家市级创业基地、6家县级“残疾人就业帮扶单位”进行走访,帮助残疾人就近就业。为13户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因户施策实施无障碍改造,验收反馈满意率100%。对受到地质灾害影响的残疾人给予防灾指导,并对7户受灾残疾人家庭进行慰问,每户发放1000元慰问金。
干部都是扶残工作者,党员都是助残志愿者,扶残助残不需要惊天动地,也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你搭把手,献上你一点爱心就足够了。在今后工作中,慈利县残疾人联合会将持续深化“四强”支部建设,探索更多助残服务模式,让党建成果惠及更多残疾人,为建设残疾人友好型省份、推动残疾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杨姣
编辑: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