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某特意选的字,他说一定要把感谢送给母校!”9月4日上午,慈利县二坊坪镇景龙桥中心完小的校园里,已转至长沙进行康复的学生刘某的爷爷奶奶手捧一面红底金字的锦旗,声音带着哽咽,将这份跨越百余公里的心意,郑重交到了原班主任朱老师手中。
锦旗上 “依依不舍师生情 前途不忘启蒙人”14个刺绣大字,是已转学至长沙的刘某亲手选定的赠言。“孩子到了新学校,每天都念叨朱老师和班上同学。” 奶奶轻轻抚摸着锦旗边缘,回忆起刘某在家念叨的日常,“他总说,最忘不了每天晨读时朱老师陪着大家读诗的声音,还有自己不敢发言时,老师蹲在身边轻声鼓励的那句‘没关系,大胆说’。”
时间回刚转入我校时,因家庭原因转入景龙桥中心完小的刘某,还是个沉默寡言、躲在教室角落的孩子。“刚入校时,他连跟同学打招呼都不敢,课间总是一个人坐着。” 班主任朱老师回忆,为帮刘某融入集体,学校安排老师轮流利用每天午休时间,带着孩子读绘本故事、聊童年趣事。在学校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同学们的热情陪伴下,刘某逐渐变得开朗: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间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有一次午休结束,他悄悄往我手里塞了一颗用糖纸包得整整齐齐的水果糖,小声说‘老师,这是我攒了三天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孩子的心门彻底打开了。”班主任朱老师翻出手机里保存的班级合影,照片里的刘某笑着比出 “耶” 的手势,眼里满是光彩。
“教育不是轰轰烈烈的瞬间,而是细水长流的温暖。” 该校负责人接过锦旗时,目光落在校园里的 “成长墙” 上,“我们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学校老师老师对刘某的用心,正是学校教育理念的缩影——让每个孩子在爱里成长,带着温暖奔赴未来。”
如今,101 班教室后墙的 “成长树” 上,仍贴着一张淡黄色的便签,上面是全班同学共同写下的祝福:“刘某某:愿你带着爱前行,常回‘家’看看!” 风从窗户吹进教室,便签轻轻晃动,像在诉说着这份跨越距离的师生情、同窗谊。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向伟雄 李睿
编辑: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