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慈利驻村帮扶:乡村振兴的奋进之笔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莫浩 编辑:王杨 2025-03-06 08:49:55
—分享—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慈利县以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立足长远、多点发力,过渡期内推动乡村在组织建设、治理能力、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高度重视,扛牢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过渡期以来,慈利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力度不减、劲头不松。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将驻村帮扶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任务清单,由县委统一安排、统一调度、一体推动。2021年以来,每年投入衔接资金1.5亿元,实施1000余个乡村振兴项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谋划、联点示范、调研督办,建立县领导包乡联村制度,定期到村(社区)开展走访调研、解决问题。全县各乡镇(街道)、重点村、示范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分别明确1-2名县级领导联系,每月定期督导乡村振兴和驻村帮扶工作,切实提升工作质效。

派优训强,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力量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慈利县通过科学选派、精准对接,为驻村帮扶工作注入强大人才力量。

自2021年以来,慈利县共有197支驻村帮扶工作队、480名驻村干部下沉一线。他们怀揣热忱,扎根乡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慈利县秉承“党群部门联弱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农口部门联产业村”的原则,注重将曾任乡镇党政主头和班子成员、曾任县直单位主职和现任高职级干部选派任“第一书记”,确保更好履行帮扶责任。全县符合以上条件的驻村队员中共有110名,占派出人员总数的25%。同时,出台《慈利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关怀慰问和激励保障机制,为驻村干部提供全方位支持。

近三年来,慈利县共提拔使用13名驻村干部,晋升职级65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驻村干部,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强基固本,筑牢乡村振兴的组织堡垒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慈利县各驻村工作队以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引领,聚焦阵地建设、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建设“积蓄赋能”。

零溪镇大庄村曾是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典型。2021年之前,村里道路狭窄、路灯缺失,仅有的3台变压器连电饭煲都煮不熟饭,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2021年6月,曾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战多年的“村姑”谢晚琴再度领命出征。她深知,“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面对复杂的村情,驻村工作队指导推行村干部“轮值主事”制度,明确党务工作“书记掌舵、轮值干部辅助”,村务工作“集体研究、轮值干部主导”,财务工作“程序法定、轮值干部监督”三种模式,让年轻干部迅速进入角色,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

如今的大庄村,断头路被加宽打通成环线,高标准路灯照亮了夜晚,14台变压器让村民用上了空调。新建的宪法主题公园不仅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建成了县城的“后花园”。大庄村的蜕变,正是慈利县驻村工作队强基固本、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创新治理,努力集聚乡村发展新共识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慈利县各驻村工作队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阳和土家族乡双坪村曾是一个毫不起眼的落后村。2023年,驻村工作队引入“湘妹子能量家园”积分制度,将人居环境整治、家风乡风文明培育、互助帮扶等28项具体行为纳入积分范畴,村民可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积分并兑换生活用品,“十积分相当于一元钱”。这种创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

2024年,村集体经济种植的杨梅丰收在即,一场暴雨突袭,如不及时采摘,将造成极大损失。工作队迅速发布志愿采摘通知,36名村民踊跃参加,忙到深夜的村民每人获得500个积分。正是这样的积分奖励,让双坪村在3个月内完成了村主干道“白改黑”、自来水改造、河道清淤等多个民生项目,成功蝶变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

产业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慈利县驻村工作队立足帮扶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成为乡村蜕变的关键力量。

广福桥镇三王村曾因经济发展滞后、村民生活水平较低而陷入困境。2021年,湘煤集团工作队入驻后,凭借当地“茂林修竹”的自然资源,决定发展乡村旅游。5个月内,9个改造项目完成设计建设,展现了“湘煤速度”。此后,工作队累计投入联合帮扶资金2900万元对口援建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项目。三年来,三王村吸引大批省内外游客前往探秘、休闲、度假,累计接待游客11万多人次,带动农户增收500余万元,累计实现乡村旅游产业收入1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达到64万元。如今的三王村,已成为湘西大山深处的旅游新星。

微光虽渺,万丈成炬。一批批驻村干部接过“接力棒”,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奔跑,用实干和担当书写乡村振兴的“慈利答卷”。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慈利县的乡村振兴事业必将在各级帮扶力量的接力中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莫浩

编辑:王杨

阅读下一篇

返回慈利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