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6点左右,十板村沿驾照线的村道上,63岁的李同志弓着背清理排水沟里的枯枝败叶,竹扫帚划过路面的“沙沙”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作为村里的脱贫监测户,他担任保洁员3年来,用一把扫帚守护着1、2、3、8、11组共5公里村道的洁净,成为环境卫生治理的“活标杆”与政策惠民的“践行者”。政策托举:弱劳力端起“家门口的饭碗”。
李同志曾因家庭劳动力薄弱陷入困境,2019年被纳入贫困户,2024年脱贫后仍作为监测户受到政策关注。2022年,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政策向弱劳力群体倾斜,他通过申请成为保洁员,负责5个组别主干道的日常清扫,每月400元的稳定收入为家庭筑牢了防返贫防线。“年纪大了,外出务工不便,现在能在家门口干活,既贴补家用又能照顾家人,政策真是送到了心坎上。”他擦拭着扫帚柄上的包浆,语气里满是感激。
扫帚为笔:一人一帚扮靓美丽乡村。每天早中晚三次巡查,李同志的扫帚成为村道上最动人的“画笔”:路面的碎石、落叶、塑料袋被逐一清扫,路边杂草被修剪得整齐有致,就连排水沟里的淤泥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遇到农用车遗撒货物,他不仅扫净路面,还帮村民将散落的物品一一归拢。在他的带动下,沿线住户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村民也自发成立“护路小队”,主动承担门前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老李把路扫得这么干净,我们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3组村民王大姐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共识。
小岗位大作为: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在十板村,正是像李同志这样的“银发守护者”凭借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心,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李同志负责的路段不仅是一条洁净的通道,更是政策落地的“微缩窗口”——它见证着弱劳力通过劳动实现“增收”与“增志”的双重转变,也带动着全村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治理”的良好风尚。村党支部书记表示:“公益性岗位不仅解决了‘谁来保洁’的问题,更让困难群众在劳动中找到了尊严和归属感,这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扫帚划过的振兴轨迹。夕阳西下,李同志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扫帚柄上系的反光红布条在暮色中格外醒目。沿着自己清扫了无数次的村道回家,他顺路查看了新栽的绿化苗木,又叮嘱沿路过往群众注意保持路面整洁。这条5公里长的村道,是他每天往返的“战场”,更是政策与民心相连的“纽带”。当扫帚声与鸟鸣、笑语交织,一幅“环境美、治理优、生活甜”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这背后,是无数个像李同志这样的平凡身影,用坚守与付出,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故事。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朱婷
编辑: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