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冬天虽然没有北方寒冷,气温也在零上几度,但夜晚的风依旧会把人冻得瑟瑟发抖。伴随着夜的宁静与悠闲,我望着璀璨的星空,看着夜空中难有的景色,竟情不自禁地吟起了好多好多描写月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在自己不停叹赏之时,突然,我的思绪飘回到了那曾经的星空下。
小时候,我的家乡不富裕,村里每家每户都没有电视,也装不起风扇,更不用说空调了。一到夏天,大家忙完农活从地里回来总是汗流浃背,用凉水洗一番之后,大家都会拿起芭蕉蒲扇驱热。如果天气热到了极致,人们就会在院子里搭起凉棚,晚上聚集在院子里,一起吃宵夜、聊家长里短、讲名人故事······
北方农村的房子,家家户户都是大堂屋,小配房,配房或东或西,但大都是平顶。修建这种房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能少用点瓦片,节省些钱。二是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在屋顶上面晒粮食。而且只要天气晴朗,我总是喜欢爬上屋顶玩。不仅是因为屋顶看到的天空更蓝,而且屋顶望的也更远。更多的是屋顶晚上不用扇扇子就很凉快。同时也可以听着“吱吱”的虫鸣,像是催眠曲。也可以看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可以看着夜空静静地发呆······
那时候,爷爷给我讲过很多关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我的爷爷是一名人名教师,自然写得一手好字,记得在我上小学时,我就一直喜欢看爷爷写的毛笔字,爷爷写的字遒劲有力,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一个个的方块字就像一片片的小舟,载着我童年的梦,畅游在“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当中。那方方正正的结构,似乎时刻在提醒着我,要光明磊落地做人。同时,爷爷也对教育和书本上革命英雄的事迹十分了解,如那舍身堵枪口的黄继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助人为乐的雷锋等。在爷爷的熏陶下,那一颗颗忠诚于祖国的心,像那高悬夜空的星星般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安静却并不平凡的亮光。在那个安谧的夜晚,忠诚二字镌刻在了我的心头。从此,当我望向夜空的星星时,那忠诚于祖国的心,连同爷爷对我的期待,浮于心上。
在童年的星空下,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用眼睛在夜晚的天空中画图,把满天的星星连在一起,连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记得我“画”的最多的是火车和仙女。小时候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也没有坐过火车,好想知道坐在火车上是什么样的感觉。在那个时候,全村只有村长家有个三轮车,但我却从来没有落着坐过。
那时候,由于年龄比较小,还不知道什么是“梦想”和“期望”,就盼着爸爸妈妈别那么忙,能抽空带我去赶个集,喝一碗漂着香油和葱花的鸡蛋汤,吃一碗牛肉面,买一些玩具让我玩。但由于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我所有的玩具要么是妈妈用泥捏的,要么是爸爸用木头专门为我刻制的。那时候,也没想过长大了要做什么,就想着快快长大,长大了就能走出大山,去很远的地方,去看看远方的天空是不是跟家里不一样。
如今,真的长大了,真的也走远了,千里万里,才发现,原来各地的天空好像都是一样的,但好像又都不一样。这些年来,由于上学或工作原因,客居异乡,回不了家,就连有关童年的梦也是越来越少了。没想到,小时候老是盼着离开的家乡,长大后才知道那将是我最不愿离开的地方。
忽的,一阵寒风将我的思绪从那曾经的星空下拉了回来,不远处施工的机器的声音还在鸣响。抬头看看,似乎今晚的月亮格外的圆,仿佛载托着我对家的思念,而星星也仿佛载托着那一段段美好的童年回忆。林林总总的事物,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点缀着那方遥远的天空。
来源:红网慈利站
作者:张彩霞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慈利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