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慈利8月10日讯(通讯员 杨雪峰)“余华忠,最近身体怎么样,我们乡里的和村里的人来看望你身体了。”“孩子放假了,在家里没,也来看看孩子了。”一连串的问候,心直口快的民政人熊先丽人未到,声先到。说起余华忠,村里和乡里对他家情况是很了解的,作为一家之主又正是赚钱的年龄,偏偏身患重病致残,只能坐轮椅上,靠家人负担日常,只能叹一句“造化弄人”。
“身体的创伤是无法恢复的,作为我们乡里和村里,尽心尽力的关照他们,是我们能做的事。”许家坊村第一书记邓绍义谈到在村里工作的感触和感叹。对于这户家庭,乡里和村里是把他家的困难一直挂记着的。村里通过各项评议,审查将余华忠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根据相关政策,为余华忠本人申请到低保政策,缓解余华忠的家庭负担。
家住许家坊村21组的易大妹,是位已满98岁的高寿老人。只因村干部路过她家看到她在门前行动不便,生活自理差,从此就挂记在心中。一方面联系她儿子,接来老人一起居住照料;另一方面联合乡民政部门和驻村工作队,专门来为老人家送来米、油等生活物资,督促她儿子做好老人的日常照料工作,确实有困难就向村里、乡里说。
同样,在许家坊土家族乡水泥厂,还住着这么一位特殊的困难人员,流浪妇女赵月园。她是户口籍在甘堰乡,因为精神异常后就一直待在许家坊土家族乡水泥厂附近流浪。作为民政救助困难人员的老熟人,每年乡政府及民政部门都会给赵月圆做思想工作,积极协同甘堰乡派出所接她回去团聚。今年8月初,终取得赵月园同意送回家团聚几天。
扶贫救弱,有困难说出来。办法是想出来的,相互扶持的路上,群众、村里、乡里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来源:红网慈利站
作者:杨雪峰
编辑:杨玥妙楠
本文为慈利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