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慈利县委党校第23期中青班学员“驻村入户体察民情”活动纪实
我是这次县委党校第23期中青班第四组“驻村入户体察民情”活动的节目编导,5月22日起,在广福桥镇双云村,我和第四组的11名学员一起进行了五天四晚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体验。在这五天的时间里我与他们亲密接触,记录他们劳动时挥洒的汗水,与村民亲切拉家常时的温馨,这11位学员都身怀“绝”艺,劳动能手张立兵,李忠盅;做群众工作一流的杨奎、刘文进;“舞”艺高强受当地村民热烈欢迎的林芳;技术能手黎建军;干农活一把好手的女汉子杨秀兰;身具高超厨艺的赵鑫;看似柔弱实则坚强的90后向琪、盛军乔,外表沉默、内心丰富的朱亚运。这11位学员通过和当地群众的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收获了村民的信任和称赞,而我在这里收获最多的是感动,感动于他们脚上的泥土和心中的真情。

黎建军: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刚到第一天,我跟着曾伯来到他家,他老伴张婶不要我做任何事情,把我当客人待,很是客气。而我跟张婶转上转下,帮着烧火、劈柴、洗碗,做我力所能及的事。第二天一大早,又跟着张婶砍田坎、割牛草。正好张婶家的秧要插了,我和组员们一起齐心协力花了大半天,两亩多田便插完了。下午我和张婶一起剥碗豆时,邻居开玩笑说:张婶,看你又多了一个儿子!张婶的脸上笑开了花。
张婶的笑容也感染了我,让我真正体会到县委党校这次学习安排的良苦用心。这是让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如何走近群众,了解群众。古人说过: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县委党校在教会我们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那就是党员干部要成为群众的一员,想群众之所想,真正为群众办实事。
杨奎:积极乐观的双云人
在双云村体验的这5天,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村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村民杨多艮,今年81岁,他的五个儿女,两个女儿嫁出去了,两个儿子患有癫痫,不能独立生活,尽管年纪大了,他还要照顾他们。目前住在一个破旧的老屋里,条件极其简陋。二儿子一家生活稍微好点,但也因为生病不能干体力活,每月只有微薄的收入,二儿媳的手残疾,只能留在家干农活带孩子。在走访中,我同杨多艮的二儿媳攀谈中知道,老人已争取到广福桥镇的安置房,今年8月份之前就可以搬过去住了,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现在政策好,发展形势好,她觉得生活上并没有感到特别难熬,她还饶有兴致地告诉我,她平时不忙的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跳广场舞,从她讲话的表情看,她是很享受舞蹈的,国家的好政策给她家庭带来关怀,而舞蹈带给了她精神上的快乐。

刘文进: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此次广福桥双云村的驻村入户体验中,我们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住在群众的家里,真实的体验着他们的生活,锄草、插秧、拉家常、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时间很短,但我们却深刻的感悟到:劳动是要出汗的,不播种是没有收获的,生活是要热爱的,人生是要去奋斗的!感谢四十八寨,感谢这里的人们!
张立兵:同学们叫我“插秧机”
我在这组可以算是一个大哥,我来自农村,长在农村,各种农活我都能熟练操作。插秧是我们第四组学员的一个集体活动。插秧时,我的学弟学妹们扯着嗓子喊我教他们,我告诉他们插秧的时候要注意秧插下去的间距,深度和插秧的手型。聪明灵动的学弟学妹们学的很快,没多久,他们就开始比起了插秧速度、质量和美感。我比他们插得快,他们就开玩笑给我取了个“插秧机”的绰号,我也很高兴,我以为这可能是他们对我做了他们师傅的认可吧。1亩多的田,因为人多力量大,两个半小时我们就让秧田布满了新绿。望着我们的劳动成果,都很激动,也很有成就感。
村民:我非常满意,他们做的劳动,就是吃饭了洗碗筷、扫地、栽秧扯秧,各方面都很勤快。要说,就是时间短了,如果时间长一点,就还好些。通过这么几天的时间,他们明天走,我们都还舍不得。
盛军乔:劳动初体验
你要知道梨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下;要想知道群众的生活常态,就得深入群众;没有这次的驻村入户体验,我不会见到早上5点多的时候,村里的炊烟袅袅升起的模样;没有这次的驻村入户体验,我不会了解挽起袖子,撸起裤管,面朝水田背朝天插秧之后的全身酸痛;没这次的驻村入户体验,我不会体会插下秧苗时对丰收的渴望之情。

朱亚运:劳动使人快乐
来这片神奇的土地已经好几天了,在这朴素的大地上,乡亲们的淳朴,敦厚深深的感动着我!大早上起来,一般都吃些米粉啊,面食之类,好久好久都没有在早上吃过米饭了,这一顿吃的格外的香。吃完早饭,终于可以帮上伯伯们做点事情了,隔壁曾伯的田坎被水冲垮了,需要重新整修一下,我们满怀热情的来到了田坎边,撸起袖子,干起了体力活。大家都不甘落后,使出浑身力气,一个接着一个的将石头从溪边扔到田边,在曾伯的指挥下,齐心协力把田坎砌好。帮百姓劳动,干农活,同劳动,为百姓排忧解难,这是对为人民服务最好的实践。
双云村村民:我有包谷,包谷风吹倒了,蒙土,镐草,插秧这些事都搞,裤脚卷起,打赤脚,他们事做的好,下势。
李忠盅:朴素的劳动情怀
这几天的驻村入户体验我感触很多。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和群众一起耕田、除草、插秧。干农活的时候,群众是非常喜欢的,我们真心真意用真情回馈,体现劳动人民的那中勤劳朴素,反映群众是干实事的,也喜欢干实事的人。群众是纯朴的,群众是智慧的,与他们在一起,其乐融融。

向琪:不舍双云
作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姑娘,我一直觉得我是比较了解农村生活的,所以对于这次体验,我并没有很期待。可当到了广福桥,到了双云村,呼吸着这里清新的空气,看着被群山环绕的小村庄,感受着这里村民的热情,我突然觉得未来一周的生活是值得期待的。
我住的这一户户主刘阿姨,热情好客,平常她都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做事,不劳动的时候就跳跳广场舞,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她说我们的到来,让她觉得没那么孤单了,我们可以陪她说话聊天,做个伴儿。
尽管我和乔妹都是不怎么懂厨艺的人,我们也还是自告奋勇的做了一顿饭,过程很慌乱,所幸结果还不错,刘阿姨说味道很好。这一幕让我想起妈妈,每次我心血来潮下个厨,她总是很捧场,同样的场景,让我对这里又多了一份眷恋。
就要离开了,突然多了一份叫不舍的情绪。这几天的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们的热情,同伴们的友谊,恍如仙境的风景,包括那只陪伴我们走完四十八寨的狗,都让我觉得,我已经融入了这里。
赵鑫:我为这里的农家乐添一份力
来到双云村,经过一天的走访调查,发现这里的风景和历史人文资源都非常丰富,但是很多听闻四十八寨慕名而来的游客,经常会问哪里有吃饭的地方!由于腰伤,做不了体力活,那我擅长的刚好就是做饭,于是我毛遂自荐,请求村民让我帮他们做饭。第一次做过之后,大家都说味道很不错,后来村民要我去他们家做饭,我也很开心能得到他们的认可,能够把自己的手艺传授,以后村里有了农家乐,大家的经济也能得到提高,能为双云村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感到开心。
杨秀兰:神奇美丽的四十八寨
神奇美丽的四十八寨,双云村在这里。短短几天的驻村生活,让我印象深刻,收获多多,寨上的风景,依然在时光深处的迷雾里闪烁藏躲,那些古老的故事,在历史的尘埃中历久弥新,等待着人们去探究。非常敬佩这里的乡亲们,在等待的岁月里,对历史遗迹及文物的保护,是那么虔诚而顽强,我们要感谢他们。宁静悠闲的双云村,四十八寨在这里,如果你是快乐的,请到这里来,如果你是不快乐的,也请到这里来。
广福桥镇双云村村民:我们做什么都帮我们做,感到轻松。晚上也热闹些,以前一个人在家好寂寞。欢迎下次还到我们这里来。
林芳:舞出幸福生活
这几天在双云村的驻村入户生活,让我收获满满。当然,我更忘不了的是那些伴随着清晨的曙光与落日的余晖在庭院里踏出的铿锵舞步。身为一名舞蹈教师的我,在这里受到了这群酷爱广场舞的大姐们的热烈欢迎,她们激动地向我展示她们自学的舞蹈,请我为她们指点,或许她们的动作还不是那么协调,腰肢还不够灵活,舞姿还算不上优美,但是当我看到她们尽情陶醉在舞蹈世界里,那份自信,那份执着,让我感动不已。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我不禁融入其中,认真地当起了教练。当嘹亮悠扬的土家民歌响彻村落,我们舞动在山水之间,舞出了健康快乐,舞出了幸福生活,舞向美好的明天。
村民:自己跳的没有一个跳的最标准,有了指导老师,那老师就是最标准的,我们就统一学老师怎么跳。今天收获蛮大。林老师给我们教的很好,给我们指导,我们表示感谢。
村民:林老师给我们教的很好,给我们指导,我们表示感谢。还把林老师辛苦了。
编导手记(字幕):连续几天同吃、同住、同劳动,学员们与农民朋友的距离近了,农民朋友的心也与学员们贴近了,他们把学员们当成了自己人,细数家乡的变化,诉说生产、生活中的困惑。面对农民朋友一张张质朴的面孔和一双双期盼的眼神,我感觉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对学员们信任的目光,表达的更是一种对党和政府充满信心的真情流露。

来源:红网慈利分站
作者:慈利县广播电视台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慈利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