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县委党校第23期中青班“驻村入户体察民情”活动纪实
这里是南山坪乡犀牛村,
他们是县委党校第23期中青班的学员,
5月22号到26号,他们要在犀牛村“安家” ;
我是一名记者,一个用镜头说话的记录人,
我的任务,就是记录这一堂长达五天四晚的田间党课。
我叫杜婧,是慈利县广播电视台一名普通的记者。今天是5月22号,天气和我此刻的心情一样,郁闷地下着雨。我现在和搭档张章两人正坐在去往南山坪乡犀牛村的车上。从今天开始到26号,我们要全程跟踪拍摄县委党校第23期中青班一组的11位学员的驻村生活。车窗外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给乡村罩上了一层清透的薄雾。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后,“犀牛村欢迎您”几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斑驳的字迹,脱落的漆料似乎都在传递着偏远、不富裕的信息。哎,看来,党校这次是动真格的啊。

抵达犀牛村
终于见到了我的11个“同病相怜”的伙伴们,大多都是八零九零后的年轻人。跟我的消极态度截然相反,学员都显得很愉悦。“他们是来旅游的吧。”我有点儿不服气地想。接待我们的,是村里的前任书记熊正德。与村支两委简短地沟通后,熊正德带大家伙儿一一上门“认亲”。第一个农户家是一所年代久远的木房,听说清朝末年这家还出了武举人,如今,这里住着81岁的熊金华老俩口。堂堂正正的木牌扇、三滴水的大床、长满青苔的青石板都充满着历史的气息。熊正德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述关于老房的历史和故事。“看吧,果然是来旅游的。”还没容我多得意一会儿,这个认真做笔记的姑娘就来“拆”我的台了。

学员入户“认亲”

韩曦、吴东与熊嗲嗲开心聊天
她叫韩曦,一个八零后女孩儿。有点儿汗颜,想想自己一个文字记者因为下雨嫌麻烦,笔都没掏出来,我居然还当人家是来旅游的……为什么觉得20度左右的下雨天,脸却有点儿烫呢?认真负责的小组长海燕和呆萌的吴东、感性的韩曦就在这里落户了。接下来,开心果刘鹏和幽默的王涛住进汤奶奶家;直爽的大姐姐颜红权和文静的“软妹子”曹霞住进了符奶奶家;成熟稳重的曹世望和腼腆的刘璞在杨嗲嗲家落户。学员入住的农户都是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比起富足的生活,老人们更需要的是陪伴和慰藉。我想这或许也是安排的用意所在。接下来,熊正德带着最后一组学员陈珍和杜琼来到她们未来5天的“家”。一段二十米左右的斜坡,只有毛路,雨后湿滑的泥路异常难行。透过竹林的掩映,一座颇具年代感的木房子映入眼帘,红金色的建档立卡标示牌异常夺人眼球。户主常年在外打工,读初中的小孙女寄宿在校,只有年迈的朱奶奶一人在家。相对于前面几户老俩口的携手相伴,朱奶奶却是形单影只。对于我们的到来,她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倒不是因为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突然到访,善良朴实的她是担心家里条件太差,怕两个学员住不惯。
为了打消老人心中的顾虑,陈珍和杜琼来不及收拾行李,就与老人坐下来拉家常。或许是许久没有人陪伴与倾听,老人很快敞开心扉与她们交谈起来。
为了让老人感受到久违的天伦之乐,一直在文职岗位与文字、数据打交道的二人拿起了锅碗瓢盆。生火、洗菜、切菜……用生涩的厨艺给老人做了一顿晚餐。碗筷从一副变成了三副,寂寞已久的木屋有了久违的热闹。
由于下雨,拍摄进度很慢,从朱奶奶家回到住处已经是6点多。这时天还大亮,而村庄却似乎准备入睡了。本以为可以早早收工好好休息一下,不成想刚要睡着就被楼下的嘈杂声吵醒。认命地下楼,却发现他们居然在玩游戏!还是幼稚的“萝卜蹲”。
这才过了多久,就把老师的叮嘱抛到脑后了?那我就拍下做证据,到时候让老师好好看看你们的表现。可万万没想到:得意的小火苗还没来得及熊熊燃烧就被接下来的事实灭得一干二净。原来,他们是在为明天的活动做准备。至于答案还是明天再揭晓吧。我想:我得好好自我反思,摘掉因消极情绪戴上的有色眼镜,与大家一起,好好体验未来几天的驻村生活。驻村第一天,就这样在我的抱怨和反思中画上了句点。

一堂生动的讲课

一群大、小孩快乐地游戏
5月23号,大雨稍歇。清早的犀牛村,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早上八点,我们伴随着韩曦的个人“演唱会”步行约四十分钟,来到了目的地——一个由3名老师、20个留守儿童组成的犀牛小学。
“违反”纪律的游戏、韩曦的个人“演唱会”,没有揭开的谜底到底是什么?这11个“幼稚”的大孩子用他们的真心和用心将答案清晰地印在了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上。

一堂生动的讲课

一群大、小孩快乐地游戏
5月24号,我们来到了犀牛村较有名气的景点——胭脂溪。不过,这次我可没想“曝光”,因为他们此行,是带着一项神圣的任务去的。韩曦、海燕和吴东家的熊嗲嗲自告奋勇,非要给我们当向导,按他的话说,胭脂溪里的一草一木,甚至一滴水,他都再熟悉不过。沿着树木掩映的林荫小道一路溯溪而上,大小瀑布成群,蔚为壮观。一路上,老爷子细细给大家讲解景点。除了欣赏美景,学员们的手也没闲着,他们把沿途被游客丢弃的垃圾,一一捡拾带走。从胭脂溪出来,已经是两个半小时以后的事了。侧耳听去,溪水流淌的叮咚声似乎显得更加欢快了。

胭脂溪的环保行动
因为连日来的阴雨天气,村里暂时没有农事活动。大家都想要为百姓做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处着手。村妇女主任建议大家去帮助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胡雪浓。

与村支两委座谈了解村情民意
胡雪浓在两年时间内先后失去公婆和丈夫,她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儿子在他乡靠卖点蔬菜维系生活,家里的田地根本无暇顾及,一亩多尾参地里已是杂草丛生。下午,学员们来到尾参地里,怕伤到尾参,大家决定用手除草。11个学员虽然都有基层工作的经验,但下地干农活,还是头一遭。田地里蚊虫鼠蚁多,年轻的女学员虽然有点忐忑,但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大家从最开始的干劲十足到疲惫不堪。突然,有人一声惊呼:蛇!虽然其他人没有看见,但幽深密布的草丛,有蛇的可能性极大。剩下的面积也不多了,本来就疲惫加上对蛇的恐惧,有人想打退堂鼓。这一决定遭到了学员曹世望的反对。我问他为什么坚持,他的回答很真实:一开始有老百姓问他们是不是来旅游的?这让他内心感到些许不是滋味,所以他想要证明给老百姓看:他们不是游玩般地蜻蜓点水,而是真正在基层扎根。
在曹世望的带动下,学员们虽然没有完全克服对蛇的恐惧,但是依然回到了田地,将所有的杂草除完。手上、裤腿上全是泥,皮肤过敏了、手掌磨肿了、腰腿酸疼了,但是,大伙儿的心却无比愉悦充实。

尾参地里忙碌的身影
5月25号上午,村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非要见这11位学员。细问之下了解到:来人正是尾参地的主人——胡雪浓。不知是哪个“多嘴”的村民将除草的事告诉了远在金坪的她,今天特意赶回家,就是想当面向这一群热心人道个谢。小组长余海燕婉拒了她想请大家吃中饭的请求,但朴实的胡雪浓依然希望借助我们的镜头来表达自己的谢意。
在这些天的拍摄中,我和张章最害怕的就是学员分开行动,这意味着我们要上山下田开启“游击”拍摄模式。早上七点不到,曹世望和刘璞就当起了“护花使者”,送杨嗲嗲家的可可上学。田埂上,留下的三串脚印渐行渐远。送完可可,两人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杨嗲嗲的油菜地里。陈珍和杜琼这两个“女汉子”,在帮朱奶奶干完活后,也闲不住地加入到“油菜围剿战”的队伍;熊嗲嗲的菜园子里,韩曦、海燕和吴东给老人栽起了番薯苗。他们说,这次劳动机会是他们冲破两位老人的“重重阻挠”才得来的。老人早已将他们当孙子孙女看待,不忍他们受累,好几次帮忙干点儿活,都是瞒着二老做的;而刘鹏和王涛则化身“清洁工”,把汤奶奶家里里外外收拾了一遍,上至天花板,下到油烟管道。这下可好,平时屋里屋外忙个不停的汤奶奶倒成了个“闲人”;后山上,颜红权和曹霞帮符奶奶挖竹笋,符奶奶一个劲儿地催促着要回家,两位学员却赖在地里不肯走,我知道,她们想尽量多给老人做点事儿。

包粽子

两个“田螺先生”

我们是一家人
晚上八点,夜幕包裹下的村庄静悄悄的,只有小组联络点还灯火通明。算起来,这是一组学员第二次“违反”纪律了。围绕着乡村旅游发展这一课题,学员们对村支两委进行了“轮番轰炸”式的提问。由于第二天是村委换届,村干部还有许多事要忙,于是安排了对村里旅游情况较为熟悉的熊正德来解答学员们的“十万个为什么”。年纪最小的刘鹏和韩曦是报告撰写的执笔人,作为全组的开心担当,平时见惯了刘鹏调皮逗乐的模样,没想到干起工作,却是截然不同的面貌。与熊正德聊到十点多,才各自回家。

夜深了,刘鹏、韩曦向熊正德了解乡村旅游情况
5月26号,太阳终于不再吝啬,阳光洒满整个村庄,晨雾缭绕,青山含翠。摄像师张章好不容易卸下沉重的摄像机,却又被大家伙儿钦点为摄影师,为他们定格与亲人们的美好瞬间。今天是驻村最后一天,学员们到底表现得如何?我说了不算,镜头也无法展示得面面俱到。答案,只有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百姓才最有发言权。一组的学员们,先别高兴得太早,有人明确表示:不太满意。
尽管不舍,离别的一刻还是到来了。再见说了一遍又一遍,但相送还是一程又一程。看起来坚强的陈珍,离摄像师远远的,抹眼泪的动作,还是没能躲开镜头;不善表达感情的朱奶奶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静静目送她们离开,走了很远再回头时,却发现那佝偻的身影,还留在原地,不曾离开……我想:在犀牛村的五天四晚,对学员们来说,是一堂开在田间地头的党课,老百姓是老师;而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沉下心去讲基层故事的宝贵经历,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的老师……

挥一挥手,不忍离别

蓦然回首,佝偻身影还在原地,不曾离开
来源:红网慈利分站
作者:慈利县广播电视台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慈利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