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慈利二中:时代向前,吾辈向上——观《江山如此多娇》有感

来源: 慈利站 作者:慈利二中田丽 编辑:王杨 2021-04-26 09:17:00
—分享—

中华民族的昨天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谓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题记

《江山如此多娇》这部剧扎根于泥土,取材于现实,描摹了2016年至2019年,发生在澧水市庸城县碗米溪村的一场乡村巨变。剧中,满腔热血的年轻村支书濮泉生与省电视台记者沙鸥携手,谱写一段筑梦绿水青山的扶贫故事。该剧通过充满烟火气的画面表达,以小见大,把广大扶贫干部的面貌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它是一首“精准扶贫”的祖国颂歌,让我们为之震撼,为之振奋!

“高楼大厦不常见,白墙平房才是生活”。这剧最大的亮点在于直面现实,最大限度地尊重事实。将农村的贫困现状以及村民落后的思想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如:“文化程度低”“‘等、靠、要’思想泛滥”“吃、喝、赌、懒”“悬崖村”“信号塔都没有”“村卫生室无设施”“学校成危房”“交通不便”……这些扶贫难点和落后陋习,在脱贫攻坚战中都一一攻破了。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读懂脱贫攻坚中的党员干部,就能读懂中国反贫困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密码。年轻村支书濮泉生本是一位选调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为了调解山上与山下村民的矛盾,为了带动全村发展,他主动放弃城镇户口,自觉融入碗米溪村。以自己的亲民、实干,吃苦、耐劳赢得了村民的认可、村民的“心”,村民为其摆上了“长桌宴”,濮泉生含泪品尝,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踏踏实实为村民谋福利,谋发展,敢于向上级领导的不合理说不,不服输,有格局,带动村村联合发展产业。濮书记与沙鸥带领村民先后发展了桑蚕基地、茶叶合作社等产业,解决了基础设施、科学种植、留守儿童、道路交通等难题。

“荆棘载途,玉汝于成”。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精神和行动。沙鸥记者,从繁华大都市来到小山村,临危受命暂替老孙,在扶贫工作中做对外宣传工作。本可以回到省台里做副主任,因其村里的篝火晚景感动毅然再次回归踏上三年扶贫的征程。村民们因桑蚕集体产业想要分红,村民自私、狭隘的意识阻碍带队出去考察,沙鸥被写“打油诗”辱骂,面对村民一次次的刁难,但她成长了起来,一次次攻破难题。沙鸥带着村民拍视频,打造“喜妹”公众号,成立了“喜妹”文旅公司,将湘西特色和新兴产业宣传出去,借助网络直播这一新兴产业链,也在尝试与创新中逐渐实现了自身价值,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共赴小康之路。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扶贫路上,“扶贫先扶志、扶智”,要物质扶贫,更要精神扶贫。濮泉生和沙鸥响应党的号召,带领村民“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扶贫路上,不抛弃,不放弃。靠扶贫救济的懒汉“麻迷糊”犯错被濮泉生安排“洗刷灵魂”,戒酒变勤,最终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收获爱情;家暴、嗜赌成性的“田家旺”最终一改陋习,与他妻子白百灵一起开起了第一家村级连锁超市;“思想落后”的廖匠嘎、龙冬花一心想生“儿子”,也因大女儿“廖竞男”的努力为村奉献而转变;36位村民主动联名推荐“喜妹”担任村支书,打破了碗米溪男人当干部的习俗。他们三年共同的努力,让这个贫困村焕然一新。乡村巨变,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剧中描绘的故事,是新时代决战脱贫攻坚群像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一代代扶贫人的接力传承以及对扶贫工作工作的深入思考。这样的扶贫干部在全国攻坚战中数不胜数,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以行动践诺言,树立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丰碑,鼓励青年一代将满腔热血与时代和国家同频共振,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千面承华夏,万载铸国魂”吾辈更当砥砺奋斗,放飞青春梦想,承载这攻坚克难的开拓进取精神去奔赴祖国的百年盛事。无论我们身处何种职业,都要聚光发热,用青春热血点亮理想之光,在奋斗路上拼荆斩棘,开创康庄大道。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于自身之肩上!

来源: 慈利站

作者:慈利二中田丽

编辑:王杨

阅读下一篇

返回慈利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