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凡“十四五”五年答卷】深耕沃野结硕果,乡村振兴踏浪行——慈利县农业农村发展纪实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杜登航  王建 编辑:毛伟 2025-11-25 17:01:28
—分享—

“十四五”期间,慈利县坚持以农业稳县战略为指引,勇担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在溇澧河畔绘就了一幅“粮食丰、乡村美、农民富、百业兴”的壮丽画卷。

图片

粮食安全根基更稳,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2021年至2025年,慈利县连续五年荣获“全省粮油生产大县”称号,这背后是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

稳粮扩油守底线:五年来,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7万亩,总产量达33.13万吨;油菜种植面积达37.38万亩,总产量4.47万吨。同时,全面完成耕地抛荒治理清零目标,让更多的耕地变身“良田”。

建田增效破瓶颈:五年来,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08万亩,亩均节本增效约200元。2025年,新增5.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全力破解山地丘陵耕地细碎、农机作业难等难题。

图片

(图:龙潭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以点带面抓示范:五年来,全县累计建成20个县级油菜千亩示范片、43个乡镇级百亩示范片和270个百亩攻关田;双季稻千亩示范片5个;中稻千亩高产示范片16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千亩高产示范片4个;大豆千亩高产示范片17个,百亩示范片245个。目前,全县已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示范园10个,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1个。

惠农补贴强民心:五年来,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44266.44万元,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30415.83万元,稻谷目标价格补贴9265.68万元,一次性种粮补贴4035.07万元,适度规模经营补贴549.86万元,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2783.844万元,让乡村振兴的“温度”直抵民心。

农业质效显著提升,产业融合加速推进

“十四五”期间,慈利县坚定探索“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构建“硒有慈利+N”产业新模式,推动农业质效全面提升。

支柱型产业扩量提质:“硒有慈利”+五大产业(慈利杜仲、慈姑硒茶、生态粮油、富硒果蔬、特色养殖)的发展模式逐步成型,旱杂粮、中药材等成为致富新宠。2025年,“慈利杜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以来,全县新增1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联合体、5家省级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8家。同时,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6家,达842家,新增家庭农场136家,达585家,村集体的家底更厚实。

图片

(图:东岳观北平村金秋砂糖橘丰收)

农文旅项目深度融合:生态休闲农业遍地开花,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农耕劳作等成为慈利县乡村振兴的新业态。自2021年以来,全县新增琵琶花海、大水泉、古韵溪等3家五星级休闲农庄,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达14家。“古韵溪”被评为全国春夏季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广福桥、阳和等地一批闲置农宅变身高端民宿,成为慈利农旅融合新路径。2025年,慈利乡村旅游人次及收入同比增长8%。

图片

(图:三官寺土家族乡罗谭村民宿)

图片

(图:甘堰土家族乡川石村农耕文化节)

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五年来,田间农业渐绿。农药使用率逐年递减,病虫害稳定可控。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恢复种植绿肥,农作物秸秆还田,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使全县平均耕地质量等级达4.96,同比提高0.17个等级。此外,全县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0家,认证绿色食品产品49个,舌尖安全更有保障。五年来,田野机械作响。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63.19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40.24%,其中水稻综合机械化率79.28%、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41.90%,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42.14%。五年来,科技撒播希望。持续开展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的新品种试验示范,累计落实展示示范品种591个;挂牌成立慈利县农学博士站,重点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品种筛选,线上线下指导农民田间科学管理。此外,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数字化渠道,让农产品从田间到“云端”,拓宽销路。

图片

(图:甘堰土家族乡农业机械化)

图片

(图:村书记直播带货)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美丽宜居成色更足

“十四五”期间,慈利县统筹推进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扩面提质,一个个“盆景”最终连成一道道“风景”。

图片

(图:阳和土家族乡和美乡村建设)

美丽庭院靓家园:在阳和土家族乡杨家坪村,美术教师曾刚将围墙刷白,画上国画风格的群山红枫,与仿古青瓦、假山融为一体,诗意盎然;三官寺土家族乡株木岗村,袁谋建把闲暇时间侍弄庭院,买回的几盆花已经盛开,曾经“脏乱差”的院子如今花香四溢;岩泊渡镇岩泊渡社区,符星飞在院子里铺上草皮,建起凉亭,砌出蜿蜒的石子路……一个个农家庭院犹如一颗颗形态各异的珍珠,连缀成链,提升慈利县乡村的美丽颜值和文化内涵。五年来,全县共创建“美丽庭院”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31个,“美丽庭院”示范户68401户。

和美乡村绽新颜:全县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3个。26个乡镇(街道)均设立环卫所,417个行政村实施环卫日常服务覆盖率达99%以上。建成乡镇垃圾压缩站41座,乡镇街道全面覆盖。已建成2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约130公里,惠及农村居民12.6万人,日处理能力14700吨/天,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63%。此外,乱丢垃圾、随意停车、占道经营、立架搭棚等突出问题和现象大幅减少,部分乡镇划出了停车线,集镇有了“城市味”。

文明新风吹沃野: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已建成1中心26所427站,乡镇(街道)、村(社区)阵地建设覆盖率达100%;创建386个农家书屋,累计为乡镇配送图书16.5121万余册;全面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乡镇控平台31个、村级广播系统630个,成为传递党声民意的“空中桥梁”;开展“送戏下乡”978场,“送电影”下乡25000余场,农村群众在家门口饱享“文化盛宴”;启动清洁“春节”、文明“清明”、绿色“五一”、喜庆“丰收”等专项行动,全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狠刹赈酒之风。一位位志愿者走村串巷,政策直达民心,一个个“好榜样”脱颖而出,引领乡风嬗变。

图片

(图:慈利县送戏下乡)

图片

(图:苗市镇中学“送电影下乡”活动)

“十四五”期间,慈利县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站在新的起点,慈利县将持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慈利力量”,奋力书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杜登航  王建

编辑:毛伟

阅读下一篇

返回慈利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