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网文苑】梦

来源:慈利站 作者:刘建新 编辑:李虹 2021-06-25 15:17:57
时刻新闻
—分享—

说 梦

1968年下半年,当时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们慈利一中毕业的“老三届”一行40人满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战天斗地改造大自然的无比决心,从县城乘车绕石门县,经国太桥抵庄塔公社,然后步行30余里到达三合口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记得11月7号,我们到三合口的时候,天气阴沉沉的,北风吹得呜呜的响,当晚就下起了鹅毛大雪,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雪真大!有20公分厚。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雪,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在雪地里打滚、追逐、打雪仗,个个都玩疯了,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下午1点多钟,各村来接知青的社员都陆陆续续到了公社所在地,我们随即便跟这些人分赴被分配的大队。

我和同来的三个知青所分配的砂塘大队距离公社所在地有30华里,大队派了8个人来接我们。刚启程的时候,我们都非常兴奋,从小没有看到这么大的雪,踩在上面软绵绵的,格外舒服,一路上说说笑笑,好不惬意。可是只走3里路左右,腿就像灌了铅一样,速度越来越慢,队伍里的说笑声越来越小了,只听见“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社员告诉我们,现在要爬上坡了。这个坡有5里多长,800多米高,当地人称为“叫化坡”,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化子(乞丐)在爬这座山时因又冷又饿,死在半山上,故得此名。昨晚的一场大雪,把路全掩盖了,上山的路又陡又滑,我们只能沿着社员们走的脚印跌跌撞撞往上爬。爬上山顶后,我的内衣汗湿了,裤筒都结了冰。大家在山顶上才休息了几分钟,社员们就催促我们赶紧走,说还有20多里的山路要赶,而且后面的两座山比刚才爬的这座山还要高。听到这里,我心里一紧,暗暗叫苦。下山的时候,我不知摔了多少跟头,真正体会到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滋味。翻过第二座山,已经过了下午四点,出发时40个知青,大部分都分散到自己所下放的生产大队去了,现在就只剩下我们这四个去得最远的知青了。此时大雾笼罩,北风萧萧,天渐渐的暗了下来。同行的社员指着对面朦胧可见的巨大黑影说,只有15里路了,翻过对面那座山我们就到了。“天哪!还只有15里路!我可是一步都走不动了。”此时的我欲哭无泪,但也别无它择,只能艰难地挪动几乎失去知觉的双腿紧跟着他们。到了山顶,只有一条黄泥小路,大约50公分宽,路的右边是耸入云霄的石壁,左边是一眼望不到底的山谷,我往下面丢一个石头,大约过了10秒种才听到声音。这时的我又冷又饿又怕,两腿颤抖,有一个年轻的社员反复叮嘱我抓住他肩上的扁担,千万不要松手,下山的时候,我手脚并用、战战兢兢、稀里糊涂的慢慢挪动着,终于在天完全黑定之前到了砂塘大队的队部。借着微光,回头看刚才翻过的大山,不禁有些后怕,暗自庆幸自己没有摔下去,真是老天保佑。第二天大队为我们举行了欢迎大会,然后就把我们分别安排到各个生产队,我分到最远的四队。我问在哪个位置,大队治安主任指着对面的大山说,就在那里,只爬3里多路的一个上坡就到了。到了生产队后,我站在山顶环视四周,只见巍峨群山延绵不断,把整个村围绕起来,只有对面悬崖峭壁上的一条羊肠小道是唯一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后来我从慈利县绘制的一副地图上看到,我们生产队的吴家山海拔1400多米,是全县最高的山,若是天气好,在山顶上能看到县城边的垭门关。插队几个月后,我和群众的关系熟了,有一次我问队长,大队怎么不修一条公路出去?队长怔怔的看着我,好像不认识我似的,“修路?你是不是白日说梦话!公社不给钱,大队没有钱,社员连饭都吃不饱,一个劳动日2分钱,修他娘的鬼路!”听了队长的的一番话,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为自己的幼稚而自责。是啊,在一个衣食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地方奢谈其它东西,一切都是白扯。

问 梦

刚开始在队里参加劳动的时候,生产队每天给我记7分工,与妇女同工同酬。表面一看,似乎委屈了我,但仔细一想,其实是社员们给了我很大的照顾。一个城里长大的学生,从未参加过体力劳动,身单力薄,手无缚鸡之力,能够与农村妇女主劳力同工同酬,这不是照顾又是什么呢?有一次参加队里送公粮,男劳力都是挑100斤以上,妇女都在80斤以上,而队长要我只挑50斤,这是我来到生产队后以后第一次出队活动。考虑到路不好走,担心粮食泼出来,为此我专门找邻居借了一但笆篓,因为笆篓有盖子。从生产队到粮店有15里路,要翻越一座大山,一个上坡两个下坡。担子刚上肩的时候,觉得挺轻松的,可出门的第一个下坡就让我尝到了厉害,到了坡底,双腿打颤,肩膀像火烧一般的痛,再往上望,是一眼望不到顶的大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一下子在耳边响起,可再难还是得跟上队伍走,总不能把公粮撂到路边呀。眼见得社员们离我越来越远,我拼命地在又陡又窄参差不齐的石阶上往上蹭,肩磨去了皮,小腿在抽筋,但此处不可能有歇息的地方,太陡了!担子根本没地方搁稳,正在这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时候,上面传来一个声音,“小刘,你站在那里莫动,我来接你”,原来是平时玩得好的社员周老五接我来了。到了山顶后社员们没有瞧不起我,有几个社员还把我挑的粮食分了一些过去。返回时又是两个上坡一个下坡,到家后我直接躺在床上不想动了,周老五给我端来一大碗热乎乎的玉米面糊,并邀我到他家里去洗澡。晚上我躲在被子里哭了,哭声中包含着对自己无能的自责、对路的恐惧和失望和对社员们关心的感动,半夜里,我从床上爬起来,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默默的问自己 “咱们村何时能通公路啊?”。那年腊月二十几,我们几个知青相邀回城过春节,因为距离县城有120里路,所以天刚蒙蒙亮我们就上路了,晚上9点多才到县城,第二天上厕所腿都痛得蹲不下去。有下放到县城附近的同学问我怎么不坐车,我没好气地顶了他一句,“坐车?有公路吗?你问老天爷看几时有公路!要是有车坐,老子愿把口粮卖了都要坐车回来。”

经过近一年的劳动锻炼,我体力、耐力和社员们已相差无几了,生产队经常派我去庄塌挑化肥、种谷,去杉木桥曹家山挑红薯种,往返100多里,肩上担子不低于100斤,如履平地,疾步如飞。可那时候我梦得最多的还是“路”,醒来之后就问自己“什么时候能把公路修到砂塘村就好了”。

追 梦

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为了解决后半县的交通闭塞,着手修建永(永安渡)通(通津铺)公路。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得跳了起来,“通公路有希望了!”那晚一夜没睡着,清早就去队长家报名修路。当时派人长期出门做事,一般人都不愿意去,因为家有妻儿老小,又喂得有牲口,队长见我报名,正好送个顺水人情。那个年代修路,没有任何机械,全靠人力,有近3000人参与施工,不足20公里,整整修了两年多。其后我又相继参加了修建通津铺到庄塌、三合口到庄塌的公路。在下乡劳动期间,由于我积极肯干,表现突出,曾出席过全县知青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因此在1972年下半年大队安排我担任了村小民办教师,自此我告别了农活,走进了课堂。1973年,时任三合口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王章强同志为了解决三合口的交通问题,开始修建三合口至旭日塔的公路。旭日塔有一个海军基地,基地的公路已连接到县城。旭日塔到三合口有20多里,全部都是大山,三合口乡政府与旭日塔的相对高度至少不低于1000米,可见修建难度之大。三合口公社举全乡人力、物力、财力苦战了近两年,终于修出了一条土路,结束了三合口不通公路的历史。当时我在砂塘村小教书,不能上修路一线,但我还是带着学生背着小菜、黄豆去修路工地慰问民工。

圆 梦

三合口通公路以后,全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山里的土特产再不用肩挑背负往外运,满载着茶叶、煤炭、烤烟、玉米等土特产的大卡车源源不断地往外拉,换来了白花花的银子。当时的村道、组道虽然都是土路,但基本上都修到了家户门口,就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山沟。但此时的砂唐大队却苦于被1200多米高的牧人山所困,不通公路不通电似世外桃源,老百姓的生活变化不太大。大队党支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党支部一边向上级争取资金,一边组织村民修路。共产党员们冲锋在前,他们把绳子系在腰上,从山顶往下放,挂在悬崖峭壁上打眼放炮。在修路中,有很多群众不同程度受伤,还有一位唐姓的壮年村民被落石砸死。公社干部自带行李,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他们硬是用“蚂蚁啃骨头”的原始办法,硬生生的在悬崖峭壁上炸出来一条长近3000米、宽3米的毛路。砂塘村民怀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以愚公移山的韧劲,用血汗和生命谱写出人间奇迹。

三合口全乡的公路由量变到质变,主要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响亮的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带来了乡村交通的巨大变化。城里来的第一书记胸怀激情,肩负重托,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他们察民情、谋规划、立项目、找资金,砂塘村争取到国家扶贫基金3000多万,把过去“下雨一脚泥,天晴一身灰”的土路拓宽提质,修建成了6米宽的水泥路,靠悬崖边上全部安装了护栏,水泥路通到村里所有人家的门口,而且村道已经连接到邻近的石门县磨石镇。前两年我爱人的哥哥病逝,我们一家人从县城出发,自己开车去吊唁,仅用2个小时就到了。随着路的修通,砂塘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副产品源源不断的运出山外,生产生活资料方便及时的运进山里。似别墅般的小楼房坐落在树林里公路边,屋里窗明几净,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做饭烧的液化气,洗澡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家家用上了自来水,使用的水厕所,有的家里还装有抽水马桶。百分之八十的家庭有摩托车,百分之三十的家庭有小轿车,有的农户还购置了小四轮、大货车跑运输。白天站在山顶环顾四山,隐略可见的公路似玉带一般飘向远方,村道边竖起了路灯,夜幕降临后,隐隐约约的灯光像撒落在人间的星星,给人一种仙境般感觉。据官方消息称三合口到桑植人潮溪的公路已经落实招标,正在做征地、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届时一条宽达9米的高等级公路将贯穿三合口乡,而且炉慈高速公路也将从三合口乡穿过。

回望走过的大半辈子,三合口的路始终是我魂牵梦绕的牵挂,是我永远都绕不开的梦,如今我的梦——不,是三合口全乡人民的梦终于圆了!路梦的实现,见证了三合口人民不屈不挠和全国人民共同追梦的历程,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见证了党的扶贫脱贫政策的丰功伟绩,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伟大情怀!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者系慈利四中退休教师 刘建新)

来源:慈利站

作者:刘建新

编辑:李虹

本文链接:https://www.clxww.com/content/2021/06/25/95875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慈利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