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甘堰土家族乡川石村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有力抓手,通过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鼓励创办集体经济,扶持种、养殖产业发展等措施,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集体经济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唱好“盘活+流转”两部曲。川石村首先对全村闲散荒地进行全面清理。同时,针对闲置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将群众零星土地进行统一流转,共1200亩,由村集体统一规划整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土地流转不仅能促进村级集体发展,美化乡村环境,同时还能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实现村集体、群众互利双赢。
打好“项目+资源”组合拳。川石村自然资源丰富,川石溪上游的金岩水库,库容达到82万立方米,常年蓄水量超过500万立方米,供周边及下游6000余人生产生活用水,灌溉农田2800余亩。村集体经济有纽荷尔脐橙300亩、稻花鱼500亩、莲鱼120亩、玉米套种黄豆120亩,且成立生态稻鱼种养暨大米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可补充满足生态大米及稻花鱼的市场需求,推动慈利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
画好“模式+规划”宏伟图。川石村根据本村经济基础、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确定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等经济发展模式。拓宽发展渠道,着力打造聚生产、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川石花溪湾生态旅游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提升该村“造血”能力,形成较强的经济发展机制,不断满足川石村基层建设的服务和管理的支出费用,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的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甘堰土家族乡川石村立足实际,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推进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甘堰曹林慧
编辑: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