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耕热潮持续升温,在慈利县的广袤田野间,一幅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的现代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全县上下紧扣春耕生产黄金期,通过科技赋能、生态循环等创新举措,助力2025年慈利春耕生产取得“开门红”。
科技赋能按下春耕"快进键"
在广福桥、东岳观、甘堰、通津铺、零溪等乡镇,机械化耕作交响曲响彻沃野。甘堰土家族乡种粮大户正抢抓晴好天气,运用现代新农机装备对早稻生态育秧基地抓紧压实平垄,一亩田不到10分钟就已完成,为早稻育秧打下坚实基础;通津铺镇种粮大户正调试着水稻精量育秧生产线,上秧盘、铺基质、播种等各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派繁忙景象;零溪镇种粮大户将一盘盘秧盘整齐铺满整个育秧大棚,每一棵秧苗正在大棚内茁壮成长,静待4月份被移栽至大田之中。
慈利县作为典型丘陵山区县,创新突破地理限制,新建集中育秧设施项目15个,其中,轻钢结构厂房10830㎡、连栋大棚8256㎡、单栋大棚9600㎡。已备农机具7562台(套),可投入春耕生产的大中型拖拉机248台、小型拖拉机935台、插(抛)秧机162台。农机技术人员更是深入田间地头,提供"保姆式"服务,用科技托举起粮食安全新高度。
生态循环奏响沃土"进行曲"
溪口镇双福坪村的百亩紫云英正值盛放,紫色花海与青翠山峦交相辉映。
"这些绿肥翻耕还田后,可有效提升土壤有机物、改善土壤结构。"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负责人介绍道。一直以来,慈利县大力发展绿肥生产,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绿肥种植模式示范,大力推广稻-绿、稻-稻-绿、稻-油绿混播、果-绿、绿肥三花混播等技术,为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减少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面染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全县绿肥种植总面积7.52万亩,生态农业蔚然成风。
而在通津铺镇的千亩油菜示范基地里,盛开的油菜花为整片土地披上了一袭亮丽的黄色“外衣”。今年,该示范基地种植了由县农业农村局免费发放的抗根肿病油菜新品种。如今,这片长势喜人的油菜花海不仅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新地标,更预示着今年油菜收成将好于往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创新模式谱写增收"新乐章"
为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慈利县在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鲜食玉米-大豆-饲料玉米-秋大豆双复合种植模式。在东岳观镇阳凤坪村试验田里,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与农学博士黎芳正查看鲜食玉米育苗生长情况。苗床上,一株株嫩绿幼苗有序排列,孕育着群众增收新希望。
不负春光勤耕耘,满畴沃野丰收望。今年,慈利县计划落实粮食播种面积87万亩,总产33.13万吨。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县将采取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创新粮食经营增效方式,完善落实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推进粮食品牌建设五项举措,构建起"科技支撑-生态养护-产业增值"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既有效保障粮食生产,又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谱写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高媛
编辑:王杨
本文为慈利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