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徐曼:加快我县旅游交通发展

来源:红网慈利分站 作者:政协慈利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秘书处 编辑:redcloud 2018-12-28 09:33:42
—分享—

  

 

  徐曼

  各位委员:

  就周克平等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县旅游交通发展的建议》作如下发言:

  一、加快旅游交通发展对我县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快推进旅游交通发展是我县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旅游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一匹黑马,我县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出路在于旅游。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旋律,这给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慈利县,发展“无烟工业”旅游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近年来,我县已逐步形成了以“峡谷”“温泉”“仙山”为核心的知名旅游品牌和“一中心一龙头两走廊四板块”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767.72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43.38亿元,同比增长35.32%,40.81%,增幅均位居全市首位,直接创造财税收入近3.5亿元,旅游经济在我县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中效益最为突出。

  交通是旅游业做大做强的首要条件,交通不完善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从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看,我县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供给较为低端,旅游配套服务质量不高,尤其是在保障游客需求的外部“快进”和内部“慢游”交通体系不完善、各游客集散地通往景区的交通路况差、没有形成景区连接成片的交通格局,这都制约着我县旅游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升级。

  (二)加快推进旅游交通发展是落实国家政策红利的需要

  当前,旅游业发展已迎来最好时期、最佳机遇,完善交通体系,创造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非常紧迫。2017年,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形成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我县要抢抓机遇,按照该意见要求,着力完善旅游交通网络设施,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质量,强化项目支撑和要素保障,构建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2018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是全党工作的重点,国家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将不断增强。作为农业大县,我县应把握发展趋势,将全域旅游作为我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做好全域旅游发展的交通基础配套,将全域旅游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产条件有机结合起来。

  (三)加快旅游交通发展是融入全市旅游发展大格局的需要

  我县面临着外部严峻形势、巨大压力,要求我们优先发展旅游交通。一方面,我市已成为国内外的知名旅游品牌,前来旅游的游客人次逐年增长。作为全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一极,我县要发挥依靠紧邻张家界核心景区的区位优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三星拱月、月照三星”旅游发展思路和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构建好对接市核心景区的旅游交通体系,融入全市旅游大发展格局,共享全市旅游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随着张桑高速建成通车,桑龙高速和黔张常高铁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西线旅游外部交通体系将极大完备,这将会改变我市旅游格局及游客分流导向。我县作为全市东线旅游开发区域,若不加大旅游交通建设投入力度,现有的交通及区位优势将被西线旅游所取代,在全市旅游发展中逐步被边缘化。

  二、我县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涵义上理解,旅游交通由外部“快进”体系和内部“慢游”体系两方面构成。“快进”体系即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民航、高等级公路等“快进”交通,推进一种以上“快进”交通方式通达4A级景区,两种以上通达5A级景区,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加快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区域景区之间公路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形成旅游环线,并根据景区旅游规模科学确定公路建设标准,做好自驾车房车营地与交通干线之间联通公路建设,实现游客远距离快速进出目的地,构建“快进”通道;“慢游”体系即因地制宜建设旅游风景道,包括绿道、慢行道、健身道、索道、缆车、观光小火车、民俗、客栈、田园综合体等等。结合沿线景观风貌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线路,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网络。

  近年来,我县旅游业发展态势较好,但在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交通建设规划缺失

  目前,我县尚未编制专门的旅游交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与交通建设规划各自为战,没有同步,制约着旅游交通的发展。一是外部“快进”旅游交通发展规划尚未形成,外地游客的快速导入和承接市核心景区游客分流的外部通道没有明确。二是连通各主要景区的主干道路建设规划尚未形成,不利于集约、连片、规模化发展旅游大格局。三是内部“慢游”旅游交通建设规划尚未形成,难以服务于全域旅游。

  (二)旅游交通基础比较薄弱

  一是“快进”途径单一,仅一条长张常速没有高铁;二是主要景区缺乏完善的交通体系;三是景区之间没有互联互通;四是乡村游全域游交通通行条件较差;五是“慢游”交通产品极度缺乏。游客过境不入不留。

  (三)旅游与交通融合远远不够

  没有系统完善的标示标牌,没有科学布局的旅游停车场所、自驾游营地、游客集散地。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极度缺乏,智慧旅游配套建设还没启动。交通与旅游缺乏有机融合。交通建设缺乏服务旅游强势发展的“经济人”思维,没有形成要素资源向效益较高财源稳定的旅游业倾斜配套的态势。

  三、加快我县旅游交通建设的几点建议

  旅游交通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要素保障,是构建旅游服务体系的重要支点,更是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此建议:

  (一)重视旅游交通,加强组织领导

  把旅游交通建设作为旅游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树立打基础立长远的政绩观,统一优先发展旅游的共识,做到领导力量倾斜,工作力度倾斜,聚集旅游人才,建立旅游人才智囊团,深入调研共商我县旅游发展大计,形成聚全县之力抓旅游交通的浓厚氛围。

  建议明确一名在职县级领导牵头,统筹调度、协调解决旅游交通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落实旅游交通体系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合国土、环保、农业、水利、财政等各方力量集中投入,全力推动旅游交通体系建设。

  (二)突出重要节点,完善规划编制

  尽快编制我县旅游交通建设规划,将全域旅游交通体系纳入全县交通建设整体发展之中。远期目标,即在我县“十三五”交通发展规划中,以“快高速公路建设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扩容改造,积极推动县乡公路的提级改造和村公路通达和畅通工程”为重点,使我县国省干线全部实现二级及以上标准,县道公路全部实现三级公路标准,积极争取通畅工程项目建设,为我县旅游业发展奠定交通基础。中期目标,即规划安慈高速苗市互通至广福桥连接线,打通四十八寨旅游通道;规划黔张常高铁牛车河站点至龙潭河、岩泊渡连接线,完善我县旅游交通外部“快进”通道。通过启动大峡谷观光火车线路、源湘绿道、澧水观光走廊、溇水骑行道建设,打造四十八寨空中走廊交通体验系统,完善五雷山、四十八寨、美丽南山等十五条精品户外线路健身步道建设,逐步构建我县旅游交通内部“漫游”网络。近期目标,即通过尽快规划启动对接武陵山大道的道路建设,提升大峡谷片区与市核心景区连接线;尽快启动宜清公路建设,完善大峡谷景区环线,并连通岩泊渡与赵家垭景区。

  (三)抓住政策机遇,力促融合发展

  围绕“一中心一龙头,两走廊四板块”的格局,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围绕国省干线、高速公路、通景公路,重点核心区,重要景区、精品户外线路,把现有交通网络、线路旅游化,完善标示标牌,停车场,汽车营地等设施的配套,制定出台交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规划,尽快以较少投资推进交通旅游化。

  (四)突出市场主体作用,拓宽旅游交通建设投入渠道

  制定优先发展旅游交通的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旅游企业特别是核心景区投资旅游交通的热情,建设重要交通线路,促进景区提质升级,并把交通线路建成旅游产业道路,达到政府与企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突出重点,制定政策,搞好服务,促成大峡谷玻璃桥景区及江垭温泉景区,投资建设宜清公路,打通南北通道,形成连通宜冲桥(温泉)至龙王洞、江垭温泉、大峡谷玻璃桥、武陵源、阳和的旅游交通环线,通过促进宜冲桥温泉开发,宜清沿线土地旅游产业布局,建设龙阳大道之外的宜清旅游产业大道。激励朝阳地缝景区投资建设岩泊渡至朝阳地缝的通景公路,把大峡谷、龙王洞、江垭温泉、朝阳地缝景区连成一线,将缩短县城到这些景区的通行时间。

  各位委员,慈利旅游正在异军突起,抓住政策机遇,依托张家界品牌,迅速提升慈利旅游质量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正逢其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应该形成这一共识,优先发展旅游交通,是慈利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发展旅游交通,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关系到慈利旅游的生死存亡,形势紧迫,刻不容缓。为了慈利发展,我们必须立即行动,为慈利旅游的未来献计献策,尽心竭力,共同促进慈利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红网慈利分站

作者:政协慈利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秘书处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ww.clxww.com/content/2018/12/28/771215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慈利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