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慈利县实施工业强基倍增行动工作简报第十期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慈利县实施新型工业强基倍增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辑:高媛 2021-11-30 14:55:09
—分享—

543a9854-dae9-400a-bbb3-c33f304a5a2d.jpg

编者按:县农业农村局对全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提出相关对策,值得学习和推介!希望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积极组织开展调研,撰写相关文章报县倍增办。

慈利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县农业农村局

茶叶是我县延续千年的传统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耕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措施,着力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我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已经形成,三合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杜仲雄花茶”声名鹊起,广福桥镇野生红茶开发渐入佳境,茶叶产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2021年产业现状

1.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截止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9.98万亩,其中种植茶园5.88万亩、野生茶园4.1万亩,主要分布在三合、东岳观、广福桥、岩泊渡、杉木桥、龙潭河、许家坊等乡镇。三合镇茶叶面积达4万亩,年产量达3500吨,其中绿茶产量2000吨、红茶产量500吨、黑茶产量1000吨,实现茶叶总产值达3亿元。全县已建成1000亩以上基地达11个。

2.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一是生产加工已成气候。全县已发展茶叶企业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另已发展合作社、小作坊等65家。从产值来衡量,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9家。二是市场开拓取得长足进展。各经营主体在政府的引导下,市场开拓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县域内开办的茶叶商铺己达10多家,大部分以经营绿茶、红茶为主,黑茶为辅;全县在广州、长沙、重庆、山东、成都、福建等地从事茶叶专营的达20多人,主要销售慈利名优茶和大宗毛茶,带动我县茶叶行销全国。

3.品牌价值持续提升。我县已申请注册茶叶商标31个,绿色食品认证达17个,其中“云雾王”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品质在省内外评选活动中获得过2005年“湘茶杯”、2016年“潇湘杯”金奖、2014年“中国青岛绿色食品市场畅销奖”和张家界市优质产品奖;2019-2020年,“古道红茶”“古道绿茶”连续两年欧盟茶叶检测合格。

4.稀有茶品独步市场。我县是杜仲主要原生地之一,是全国最大的野生杜仲基地,目前拥有面积达15万亩以上。经过精心培育,“慈利杜仲雄花茶”一经投入市场即成旺品,成为促进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慈利杜仲”成长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杜仲雄花茶火爆成长的刺激下,全县发展杜仲产业的热情高涨,新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品研发取得突破,杜仲黑茶、杜仲化工品、杜仲日用品等小试牛刀,得到市场关注。

二、产业发展措施

(一)产业调研。发展慈利茶叶产业为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发展对象,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为准确掌握我县茶叶发展现状,分别于3-4月份、9-10月份组织两次茶叶产业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和5年产业规划,为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二)政策扶持。一是将我县“一特两辅”产业列为“十四五”期间重点扶持产业,其中一特为杜仲,两辅为柑橘、茶叶。二是重点项目支持,2021年度省重点项目遴选实施主体明确,重点支持“一特两辅”产业,其中茶叶产业获得49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用于支持茶叶产业的标准化种植、加工和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三)技术指导。慈利县农业农村局为我县茶叶产业发展行业主管部门,本年度以来,我局坚持每个月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3次以上;同时县委政府耗资150万元,与省内首席茶叶(含杜仲茶)专家包小村研究员为首的专家团队签订为期5年的服务协议,对我县茶叶的种植、运输、加工、销售、品牌建设、产品研发等环节进行指导,引导我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存在主要问题

1.缺乏行业领军龙头企业。我县各茶叶企业之间基本上为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内耗较重,缺乏拧成一股绳,外向发力的意识和能力,且小富即安的思想普遍存在,导致企业不强,实力不足,没有在行业领域内排得上号的龙头企业。

2.缺乏行业领军人才。一是受农技推广体系严重弱化的影响,发展现代产业所必须的理论水平高、专业技能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短缺,严重制约了技术指导工作的高质量推进。二是现代管理人才近似于无,无法支撑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全县各企业基本上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管理的初级水平。

3.缺乏行业领军品牌。我县茶叶品牌多而零乱,除野生红茶外,平均每个品牌覆盖的基地仅2000亩左右,市场认同度、品牌影响力均较为低下,品牌管理能力不强,至今无一个享誉行业内外的知名品牌。

4.加工水平较低。大多数分散单干的茶农靠出售鲜叶实现生产回报,茶叶产业效益比较低。茶叶生产企业的加工设备、生产方式、加工工艺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大多是家庭作坊式加工,无保鲜库,无检验室,无防尘设施,依靠手工或半机械化加工,生产效率低,形不成批量,上不了档次,更达不到标准化生产要求。大多数加工企业主要靠加工低档次的干茶,为外地知名茶叶企业做原料来赚取加工费。

5.生产培管水平不高。我县茶叶大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的,全县70%的茶园是老茶园,树龄较长,生长势弱,品种老化,再加上管理粗放,茶园总体产出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茶叶良种推广相对滞后,良种茶园建设步伐缓慢。

6.政策扶持不足。我县茶叶生产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扶持,茶叶产业基本处于自我发展、自生自灭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县茶叶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进程。推广新技术频振式杀虫灯等虽然高效、环保,但使用电能的普通诱蛾灯就要1000元/盏,使用太阳能的更是高达3000元/盏,购置此类灯具补贴和扶持力度过小,农民应用此类高新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缺少资金扶持,严重制约了良种茶园建设和企业技改进程。

四、产业发展对策

1.加大支持力度,送上马,扶一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茶叶产业发展推动组,重点产茶乡镇成立茶叶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原则,加强谋划,搞好统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出台扶持政策。从资金、科技、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着手,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长效机制。三是提升服务效能。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重点从产前、产中服务转到产后服务,引导茶农走进市场,搞强强联合,提升品牌、精制加工、标准包装、文化品位等创新机制上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强化工作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年终责任制考核的内容。

2.培育行业龙头,打造“独角兽”。一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有实力、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茶叶企业来我县投资置业,激发“鲶鱼效应”。二是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县域内茶叶企业进行重组,建立股份制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提升产品档次,做大做活产业链,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将产业龙头做强。三是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科研+龙头+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3.加强人才培育,提升专业化水平。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就地培养,分批选派县、乡农技人员到科研单位、院校进行专业系统进修培训,使之成为茶叶专门人才。二是在我县职业学校开设茶叶专班,着力从生产培管、制茶、茶艺等方面培养后备人才。三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着重引进和培养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品牌管理和茶叶精深加工等专业人才。四是开展职业技能认证。加强与有资质的培训认证机构合作,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一批评茶师、茶艺师。

4.创建特色品牌,提高品牌声誉。一是精准定位,集中各方资源,着力打造一个茶叶公共品牌,引领产业发展。以公用品牌为拳头,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积极策划举办各类茶文化、品牌推介活动,将品牌“记忆”植入消费者心中。二是统一品牌管理。组建品牌管理团队,按照统一品牌、统一加工标准、统一标识包装、统一区分企业商标、统一市场协调运转“五统一”的模式进行品牌管理和运营。

5.推行标准化生产,办好“身份证”。一是制定我县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组织各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并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改造加工厂房、制茶机械、制茶工艺等,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二是支持开展国内、国际认证。QS认证是敲开市场大门的“身份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各新型经营主体申报QS认证的意识和积极性,对申报QS认证进行财政补贴。三是加大科技兴茶力度,组织实施良种繁殖、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制茶工艺、生物农药的运用、机械化作业技术推广和茶文化运作等课题攻关项目,提升科技应用水平。

6.建设专业市场,汇聚八方来客。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的重要作用,择优选择合适场地,建设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文化于一体的茶叶产业城,力争打造成湘西北乃至全省茶业产业高地。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到各中心城市设立慈利茶叶专卖店、专卖柜和专销区等营销窗口,宣传推销我县的茶叶。

7.注重茶文旅融合,打造慈利新名片。做好“旅游+”的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业态。加大对三合镇牧羊冲茶马古道文化的挖掘,瞄准日益火爆的原生态健康产品市场,着力发展观光采茶休闲游。深耕区位优势和富硒优势,以工匠精神制好茶,加快聚集绿色、健康、古韵的茶叶符号,逐步形成独具特色、声名远播的慈利茶叶文化。

8.加强杜仲茶研发,创造产业新“蓝海”。一是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开发杜仲系列产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利用。二是大力支持开发杜仲雄花、杜仲叶茶,利用慈利丰富的杜仲资源,打造极具特色的慈利杜仲茶系列。三是加大杜仲项目招商力度,鼓励多元化营销,拓宽营销渠道,着力提升我县杜仲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提高杜仲产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依托“中国杜仲之乡”金字招牌和“硒有慈利”县域公用品牌,建设慈利杜仲地方标准,规范杜仲产品技术规程,提升产品品质。

广告.jpg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慈利县实施新型工业强基倍增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辑:高媛

本文链接:https://www.clxww.com/content/2021/11/30/1047520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慈利新闻网首页